金农网农业百科:
一、农作物造成药害的原因 (1)施用药剂过量。有些农民存在着用药越多,防效越好的观念,使用时不看说明,不相信推荐剂量,往往成倍增加用量,造成药害。如粉锈宁使用过量,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干枯;玉米田超量使用毒死蜱或三唑磷,可导致叶片出现斑点、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死苗。 (2)错用农药。一是农民对农药保存不善,造成农药标签脱落或模糊不清;二是农药经营者业务素质差,给农民拿错药,农民在使用时又不注意认真核对,造成错用农药。如大豆田使用的除草剂“氯嘧磺隆”,错用了小麦田除草剂“氯磺隆”,施用后造成大豆绝收。错将油菜田除草剂“稳杀得或盖草能”当成“稻瘟灵”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造成水稻生长点死亡,叶片枯黄,最后水稻绝收。 (3)盲目混配农药。有些药剂混配可以提高活性,如苄黄隆与乙草胺混合使用,在稻田中可同时杀死禾本科杂草和莎草科多种杂草,不但扩大了杀草谱,而且提高了除草效果。但有些药剂混用会产生药害,如脲类除草剂与磷酸脂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二氯喹啉酸与有机磷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 (4)土壤残留。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小麦田施用甲黄隆,对后茬玉米、黄豆、水稻等都有药害;大豆田施用氟乐灵,对后茬小麦有害;小麦田施用苯磺隆,对后茬花生有药害。一般表现为出苗迟缓、根少、叶黄、生长受到抑制,重时造成幼苗死亡。 (5)缺乏农药基本知识。许多农民不了解农药的性质,不分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也不管适用于那种作物,只要是农药即用于防治,造成作物受害。如敌百虫不仅对水稻易产生药害,而且对玉米、瓜类和豆类幼苗也能引起药害。 (6)雾滴挥发与漂移。农药,特别是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小于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并随风飘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受害。如草甘膦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如在玉米田喷洒除草剂,不控制漂移,可使邻近地块的豆类、蔬菜等作物遭受药害。 (7)施药机械性能不良或作业不标准。多喷头喷雾器喷嘴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匀、喷幅联结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药量过多,使作物受害;背负式喷雾器采用圆锥喷头,左右摆动,蛇形前进,造成重喷,增加药量,造成药害。另外,药剂配制时,不进行二次稀释,使高浓度的药液集中在喷杆内,形成先喷出的药液浓度高,易出现药害。 (8)施药时间不当。各种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农药的敏感程度不同,使用不当,可造成药害。如小麦拔节后使用百草敌,可导致小麦上部叶片和麦穗畸形,少结实或不结实,甚至难以抽穗。 (9)药械清洗不干净。喷药后药械未进行彻底清洗,又在其他敏感作物上使用,常发生药害。如在麦田喷洒除草剂后,清洗不净,又用于豆类、蔬菜等作物上喷洒农药,就会造成药害。 (10)异常不良的环境条件。有的农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就可造成药害。如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乙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就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出现死苗现象。 2.预防药害对策 (1)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建设和完善。要进一步完善市(县)级、巩固乡级、加强村级植保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建设,指导农民正确、合理、安全、科学使用农药,让农民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质,掌握使用技术,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有效解决技术棚架问题。 (2)加大农药管理,杜绝错用、误用农药。目前,市场上农药的种类很多,剂型也很多,不少农药的包装、物理性状相近,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误差。因此,使用农药前,要认真阅读农药标签上的所有内容,核对农药的名称、剂型、防治对象及使用方法,如果存放过程中,瓶上的标签脱落或看不清,不可盲目使用。 (3)科学施药,提高施药质量 ①正确计算准确称量,避免过量使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药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准确配制药液浓度,不可随意提高浓度和增加施药次数。 ②科学配制。药剂配制时,要先配成母液,药箱先加入一半清水,再加入母液,然后再加够所需水量稀释到所需浓度,稀释时要充分搅匀,并适当加点粘着剂,以改善药液的物理性状。 ③科学混配。混配农药要有明确的防治目标和要求,混配后,既要降低防治成本,又要增效,扩大防治范围;既要高效,又要低毒、低残留,保证农产品安全。混配农药时,要注意农药间的负面反应,不能起物理、化学、生物上的干扰作用。一般碱性农药和酸性农药莫混,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杀菌剂、微生物杀菌剂莫混,含铜素农药和含锌素农药莫混。 ④注意气候。气温过高,天气过热,湿度过大,雨露未干,风速过大,即将降雨时不要施药。并要避免在作物的敏感期使用农药。 ⑤调节好喷雾器械,均匀喷雾。背负式喷雾器,要改圆锥喷头为扇型喷头,改蛇形喷洒为直线喷洒,以减少重喷,提高喷雾质量。喷药时,要考虑风向,注意对邻近敏感作物的保护,同时,喷雾要均匀,雾点要细,要匀。药械使用前后要彻底清洗干净。
以上信息由伍灿娇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红背桂也称青紫木,为大戟科常绿灌木,叶面绿色,叶背红色,随风吹动,红绿翻掀,乍看上去好似满树红花,加之姿态婆娑,常被养花者作为盆栽观赏。红背桂原产我国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等地,性喜温暖湿润,忌烈日,宜半阴,不耐寒,宜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红背桂莳养管理比较粗放。春季出房后,应放置在荫棚下或房屋的北侧;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气候干燥时要经常向植株周围喷水,以保持植物生长环境有较高的湿度,雨季则要防止盆中积水。5-10月份,应每隔半月施1次饼肥水。若植株较大,显得稀疏时,可适当进行短截,以刺激新梢萌发。截下的枝条可用来作为扦插的插穗。若在6月份进行扦插,一般约经3周后可生根。 冬季放室后,室温保持在0℃以上就能越冬,但长时间气温低于5℃或过于干燥,都会导致叶片脱落。所以冬季红背桂也要保持土壤比较湿润。 在越冬和生长期内,若通风不良易发生介壳虫,应经常留心观察,一旦发现害虫,就应立即防治。
联系地市: 微信号:1707000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