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猪病病情趋于复杂,特别是各类免疫抑制性因素的不断增多导致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愈演愈烈,不仅使猪群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下降,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高,导致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居多,而且增加了诊治难度,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免疫抑制危害大
猪病的很多病原是潜伏在猪机体里的,随时可能发作。同时,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也可能侵袭猪群。但在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能抵御外来物的侵袭,使动物机体免受疾病侵害。但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免疫功能便会下降,会引发疾病。
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的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
产生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
在养猪过程中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疾病、理化、药物、营养、应激等等。特别是一些免疫抑制性病原会造成疫苗免疫失败与诱发各种疾病。
1.病原因素。在临床上,许多病原微生物既可导致动物机体器官组织发生病变,又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造成双重危害。如猪瘟病毒可导致胸腺萎缩,B淋巴细胞减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可损伤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肺泡巨噬细胞是该病毒主要的繁殖场所,最容易被破坏,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等。
2.理化因素。霉菌毒素能毒害巨噬细胞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许多重金属可抑制免疫应答而导致免疫失败;某些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卤素等)可引起免疫系统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进而造成免疫抑制。
3.药理因素。许多抗生素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免疫应答反应。如长期滥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氯霉素类、四环素类药物等,可损害免疫功能。
4.营养因素。如饲料中营养成分配比不合理,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或缺乏或过多等等,都对免疫力有显著影响。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D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时,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使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5.应激因素。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如在过冷、过热等应激状态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会增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免疫功能受损。
免疫抑制的防制措施
临床调查表明,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互为因果。要想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既要讲究针对性,又要强调综合性。
1.坚持程序化免疫,搞好综合性保健预防.必须坚持实施程序化免疫,跟踪检测抗体水平,及时采取补免等措施.同时搞好综合性药物保健预防。
(1)针对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猪场,应根据病原学、血清学调查结果,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对目前尚没有疫苗可用或免疫效果不确实的疫病,可阶段性投以免疫增强剂和保健性药物预防。
(2)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药物预防保健方案。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对分娩前后的母猪及处于初生、断奶、转群、免疫接种等关键环节的猪群,药物保健预防都是非常必要的。
2.合理使用药物,强化驱虫理念。严格执行兽药管理规定,合理使用抗生素。一些能导致免疫抑制的药物由于治疗需要不得不用时,可配合使用协同增效并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同时,要定期运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在饲养各阶段全程驱虫,从而避免免疫功能受损。
3.提高管理水平,控制各种应激因素。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定期清污消毒。在天气突变前后和接种前后3天~5天内,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减小应激反应。
4.保持营养全面均衡,严禁饲喂霉变饲料。按照猪的不同生长期,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饲料,提供充足的饮水;杜绝饲喂霉变饲料;要防止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对饲料和饮水的污染;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可抑制霉菌生长,吸附霉菌毒素,增强肝脏的解毒机能。
5.严格引种检疫,建立自己的健康种猪群。规模猪场引进种猪或精液时应严格检疫,严防引进病原种猪;在养殖各阶段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定期对自家猪场的猪群进行病原学调查等,逐步净化猪群,建立自己的健康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