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一、形态特征 淡水石斑鱼体型为纺棰型,口上位。其躯干两侧各有八条黑纹,垂直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 色条纹与身体垂直。除黑、白条纹外,成鱼体表略带黄色,体色随外界水环境及生殖期间起适应性变化。繁殖时,雄鱼体色较黑,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黄色, 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具生殖突。幼鱼眼眶为红色,成鱼眼眶为银黄色。鳞片为圆鳞,较大。侧线鳞断续。 二、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为10%以下海水中生长。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 15℃时身体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间池水会降至15℃以下的地区不太适合养殖此 种鱼类,除非有保温措施。越冬期间水温保持在19℃以上为好。淡水石斑鱼为底层鱼类,耐低氧,抗病力强,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鱼病, 可与罗非鱼、鲫鱼混养,以清除罗非鱼、鲫鱼池塘中的小鱼苗,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三、食性 淡水石斑鱼为偏肉食性鱼类,鱼苗阶段,肉食性的特性相当强烈,主要以浮 游动物为主,个体相差悬殊的鱼苗会互相残杀,故养殖时要注意分级分塘管理。 繁殖后的小苗要及时拉出,以免被亲鱼吞食。从鱼苗开始驯食,会摄食人工配合 饲料,可用浮水性鳗科鱼类饲料投喂。 四、生长 淡水石斑鱼刚孵化的仔鱼全长为0.58-0.6cm,群集在池底不停的运动,在水温26~28℃间,孵化后第六天卵黄囊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黄消失后的鱼苗,可投喂轮虫、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稍大后可投喂水蚯蚓,然后再以团状鳗饲料驯饵,经过一个月的培育,体长达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养成鱼。在台湾地区,夏季期间放养体长约10厘米的鱼苗下塘,经过6-8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500克。其最大体重可达1200克。在生长速度上,雄色的生长速 度显著大于雌鱼。 五、繁殖 淡水石斑鱼一冬龄就可产卵。产卵习性与罗非鱼一样会在池塘底部挖许多产 卵的巢穴。产卵一般在下午,产卵后主要由雌鱼守卫受精卵。雄鱼也会协同守卫,但随着胚胎发育,守卫行为愈来愈弱。 卵为椭圆型,卵黄呈黄暗绿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叠现象。体重140克的雌鱼每次产卵约为3000-4000粒,在水温26℃-29℃ 下受精卵经48小时可孵化出仔鱼。 六、养殖 (一)、苗种培育技术 1、鱼苗地要求: 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单池面积为 50-100m3,水深 l-1.5米。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 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饵料。 2、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前,应先试水。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求整齐,大小一致。放 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水平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100尾/m3 左右。鱼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 3、投喂: 淡水石斑仔鱼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生长,摄食量增大, 而池中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一可通过追肥培育浮游动物,二可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 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 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4、培育管理: (1)、调节水质: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 坏水质,为此,应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还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便于鱼苗隐蔽、吃食。 (2)、及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因其有大吃小的习性, 因此,要及时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苗,力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 率。 (3)、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 便及时调整投饲量和做好预防鱼病工作。 (二)、成鱼养殖技术:淡水石斑鱼养成可采取混养,在混养中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池塘中混养少量淡水石斑鱼,每亩水面混养淡水石斑鱼22-50尾左右,经半年时间养殖,体重平均可达300克以上,经一年时间养殖体重可达500克左右。二是主养鱼为淡水石斑鱼,混养种类有罗非鱼、草鱼、鲫鱼等,每亩水面放养淡水石斑鱼150-200 尾,混养鱼300尾,饲养期间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还可投喂鲜嫩牧草,当池中浮游动物不足时,需要适量追肥,以培育浮游动物。经过半年养殖,淡水石斑鱼平均体重可达200克左右,经一年时间养殖,体重可达250克以上。
一、形态特征 淡水石斑鱼体型为纺棰型,口上位。其躯干两侧各有八条黑纹,垂直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 色条纹与身体垂直。除黑、白条纹外,成鱼体表略带黄色,体色随外界水环境及生殖期间起适应性变化。繁殖时,雄鱼体色较黑,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黄色, 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具生殖突。幼鱼眼眶为红色,成鱼眼眶为银黄色。鳞片为圆鳞,较大。侧线鳞断续。 二、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为10%以下海水中生长。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 15℃时身体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间池水会降至15℃以下的地区不太适合养殖此 种鱼类,除非有保温措施。越冬期间水温保持在19℃以上为好。淡水石斑鱼为底层鱼类,耐低氧,抗病力强,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鱼病, 可与罗非鱼、鲫鱼混养,以清除罗非鱼、鲫鱼池塘中的小鱼苗,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三、食性 淡水石斑鱼为偏肉食性鱼类,鱼苗阶段,肉食性的特性相当强烈,主要以浮 游动物为主,个体相差悬殊的鱼苗会互相残杀,故养殖时要注意分级分塘管理。 繁殖后的小苗要及时拉出,以免被亲鱼吞食。从鱼苗开始驯食,会摄食人工配合 饲料,可用浮水性鳗科鱼类饲料投喂。 四、生长
淡水石斑鱼刚孵化的仔鱼全长为0.58-0.6cm,群集在池底不停的运动,在水温26~28℃间,孵化后第六天卵黄囊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黄消失后的鱼苗,可投喂轮虫、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稍大后可投喂水蚯蚓,然后再以团状鳗饲料驯饵,经过一个月的培育,体长达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养成鱼。在台湾地区,夏季期间放养体长约10厘米的鱼苗下塘,经过6-8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500克。其最大体重可达1200克。在生长速度上,雄色的生长速 度显著大于雌鱼。 五、繁殖 淡水石斑鱼一冬龄就可产卵。产卵习性与罗非鱼一样会在池塘底部挖许多产 卵的巢穴。产卵一般在下午,产卵后主要由雌鱼守卫受精卵。雄鱼也会协同守卫,但随着胚胎发育,守卫行为愈来愈弱。 卵为椭圆型,卵黄呈黄暗绿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叠现象。体重140克的雌鱼每次产卵约为3000-4000粒,在水温26℃-29℃ 下受精卵经48小时可孵化出仔鱼。 六、养殖 (一)、苗种培育技术 1、鱼苗地要求: 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单池面积为 50-100m3,水深 l-1.5米。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 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饵料。 2、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前,应先试水。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求整齐,大小一致。放 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水平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100尾/m3 左右。鱼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 3、投喂: 淡水石斑仔鱼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生长,摄食量增大, 而池中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一可通过追肥培育浮游动物,二可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 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 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4、培育管理: (1)、调节水质: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 坏水质,为此,应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还可在池 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便于鱼苗隐蔽、吃食。
(2)、及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因其有大吃小的习性, 因此,要及时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苗,力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 率。
(3)、日常管理:主要是巡塘,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水色变化等情况,以 便及时调整投饲量和做好预防鱼病工作。
(二)、成鱼养殖技术:淡水石斑鱼养成可采取混养,在混养中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池塘中混养少量淡水石斑鱼,每亩水面混养淡水石斑鱼22-50尾左右,经半年时间养殖,体重平均可达300克以上,经一年时间养殖体重可达500克左右。二是主养鱼为淡水石斑鱼,混养种类有罗非鱼、草鱼、鲫鱼等,每亩水面放养淡水石斑鱼150-200 尾,混养鱼300尾,饲养期间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还可投喂鲜嫩牧草,当池中浮游动物不足时,需要适量追肥,以培育浮游动物。经过半年养殖,淡水石斑鱼平均体重可达200克左右,经一年时间养殖,体重可达250克以上。
以上信息由鲁绪雷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黄垓镇338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