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商情
入网

晋中美丽乡村草花种子价格

2018/06/24 00:17:22

来源:金农网用户中心

规格型号:种子销售公司
计量单位:斤
产品单价:1
供求数量:11002
晋中美丽乡村草花种子价格。鸿泰苗木种子有限公司主营各种苗木种子,兼营各种绿化小苗和草花。本站不仅拥有先进齐全的种子检验、种子加工、包装、包衣、储藏(恒温冷库,沙堆储藏)、运输等设备,国内客户量大可来人提货,也可由本地托运,可用汽车,火车,快递公司将产品托运到全国大多数城市。宁夏花海种植什么花好看胶南休闲旅游需要播种什么花种

[海林哪种花种花海更好看

无锡花田花海种植什么花种吉首一般用于路边绿化花卉品种有哪些延安6月种什么花重点实施生态储备林工程,3月1日消息:经过生态修复,上海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成功变身成生态大花园,主要造林树种林木良种使用率达80%以上,建立长期林木育种科研试验基地60个,林木育种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跨入先进行列,根据树种习性、自然树型和景观效果,对枯枝、病虫枝、损伤枝、下垂枝进行合理、适度截枝修剪,确保植物正常生长,由于奇石博览会整体人气的,馆内也是络绎不绝,商家的销量也是呈直线上涨,有商户表示:“每年的奇石博览会都是他们一年当中期待的活动了,
葛凌阳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方式

人:
(男)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18936403557;18936403557
在线咨询:
邮政编码:
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

金农网农业百科


   一、病毒性增生物

    1.病原:疱疹病毒

    2.症状:患病鳖身体各处(以背甲为严重)可见白色的石蜡状增生物。患处最初呈白雾状,以后逐渐增大、增厚,甚至布满整个背甲,病鳖食欲下降,甚至不食,伏于食台,不怕惊。内脏呈现败血症,肠内无食物。

    3.流行情况:本病主要流行在夏、春、秋季,冬季温室亦可发生。难治疗、死亡率高,特别是稚鳖,死亡率可达90%以上,幼鳖、成鳖均可感染。

    4.诊断方法:本病与白斑病类似症状,所不同的是石蜡状增生物易脱落,脱落处皮肤渗血。白斑不可能有那么厚,面积也不会如此大。养殖水藻类丰富、透明度很低时也会发生该病。 

    5.防治方法: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健。由于病因为病毒,因此防治中主要是体表消毒处理、增加营养、提高抗病力。外用药:漂白粉等含氯防毒剂,每日一次,连用7 -10天。内服药:增加鲜活饵料(如猪肝、鱼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及氟哌酸或磺胺药等,连用7-10天。

    二、出血病

    1.病原:如果把输入苗种的咽喉、肠、肝脏等的组织磨碎,并经过滤的液体进行接种时,发生了跟出血病的症状相同的鳖。因此,病毒可能是病原体。同时,亦有细菌的并发。

    2.症状与病理变化:患出血病的鳖,死前口鼻流血,将躯体拿起时,头颈和四肢软弱下垂。解剖发现:鳃状组织出血糜烂,肠出血,肠粘膜败坏,肝肾均出血。最显著的特点是:腹腔充满极淡的粉红色血水,跳动的心室呈白色,腹甲部出现血斑或出血点,脖子不红肿。

    3.流行情况:目前不仅在日本流行该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一带也有流行。发病季节是5月-9月。1996年赵永泉报道,出血病以稚鳖的死亡率最高。

    4.防治方法:发现病鳖后,立即与其他临近池隔离,病鳖在被隔离的池中治疗,死鳖深埋;改良水质,pH值保持在7.2以上,溶氧保持在每升水3毫克-4毫克;加强饲养管理;投喂3O%的动物肝脏加强营养,增强病鳖的抗病力;注射土法疫苗,作好防疫工作;注意水体消毒,发病后第一天用0.0O1%的缥白粉,每二天用0.O04%的生石灰,第三天用0.0O1%的高锰酸钾联合对水体消毒;抗菌素治疗继发感染病。

    川奇义一主张用磺胺或抗菌素治疗并发病,认为对出血病的症状有缓解作用。1995年5月,曾用先锋霉素Ⅳ按0.2克/千克体重投药饵,加用12毫克维生素K和板蓝根、蒲公英等治草鱼出血病的中药,一天后死亡呈下降趋势。对临近某场的出血病用联合消毒和 0.2克/千克体重的先锋霉素药饵,在死亡 2OO只(总养1500只)后使用此法,疾病得到控制。用消红宝拌饲治疗有一定效果。

    三、红斑病 

    1.病原:红斑病病毒为一种球状病毒,大小60纳米-70纳米,无囊膜,表面有颗粒样结构,呈不规则排列。通过滤除菌回归试验,成功地复制了该病。

    2.症状与病理变化:鳖的背甲和腹甲出现不同程度红斑和糜烂。人工感染病例在接种3天后表现为反映迟钝,翻身困难;4天后其腹部皮肤出现明显充血;6天后腹甲出现红斑,中心开始出现糜烂;7天后症状加重。肝明显肿胀、充血,呈上灰色。超薄片镜检发现肝细胞的细胞核明显肿胀,核孔扩大,内织网断裂,线粒体肿胀。

    3.流行情况:红斑病是鳖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近几年在江苏某些鳖场间流行,有的地方发病率达10%-60%,个别鳖场达到 8O%以上。

    4.防治方法:无有效治疗办法。

    四、腮腺炎病

    1.病因与病原:把腮腺炎病鳖的胃、肠、肝等组织磨碎过滤,滤液接种健康鳖,人工感染的病鳖虽然没有看到肿到头部,但可以看到肠内大出血。所以说病原体应该是病毒,但需进一步作病毒分离研究。

    2.症状与病理:患腮腺炎的鳖,全身呈现浮肿,颈部红肿,有时口鼻出血,腹甲部没有出血斑和出血点,成为纯白色的贫血状态。由患腮腺炎的病鳖解剖所见:腮腺炎病与出血病的症状非常相似,鳃状组织的群毛状小突起的出血和坏死非常严重。由于肠内大出血的缘故,肠管内充满凝固的血,底板出现贫血状态。腮腺炎病与出血病不同的地方是:腮腺炎病鳖鳃状组织相对应的脖子腹面及两侧面红肿,出血部位主要表现在消化道。而出血病则表现为全身广泛性充血,撕开前后肢皮肤,肌肉有发炎、充血现象,口鼻出血较常见,腹水血性,底板可见出血点。腮腺炎与出血病相同之处是:肝、脾、肾均充血、发炎、肿大、变黄和变脆。腮腺炎病与红脖子病相同之处均是脖子红肿,但后者表现为整个脖子均红肿,严重时脖子肿的缩不进体内,显然与前者所介绍的鳃状组织相对应处皮肤红肿是不同的。第二点不同的是底板表现症状不一样,腮腺炎多表现为白板,红脖子病多表现为红板。腮腺炎病与白底板病均表现为白底板,但白底板病的脖子不红;腮腺炎病属急性病,白底板病根据病因不同,急慢不一,并且慢性占多数。

    3.流行情况:流行季节为6月-9月。该病目前在我国主要是发生在体重10-100克(以20-30为常见)的由台湾等地进来的进口鳖苗。这种病不仅有强烈的传染性而且一旦发病几乎全部鳖窒息死亡率极高是一种可怕的灾害性疾病。

    4.防治方法:腮腺炎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方法是隔离发病鳖,养殖池用 O.O2%的漂白粉彻底清池。1996年叶普仁报道,用中华鳖病毒灵可治愈腮腺炎病。

    五、白底板病

    1.病原与病因:厦门水产学院陈晓凤、周常义从白底板病鳖体内分离到病原菌数种: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作者认为,除细菌原因外,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有人曾分离到病毒。这些问题均有待以后的研究工作来证实补充。

    2.症状与病理变化:症状:患病鳖外观较厚,腹甲呈纯白色,故名白底板病。鳖的其他部位完好无损。解剖:肝肿大呈土黄色或青灰色,胆肿大、色淡,肾贫血,脾脏变黑小或呈淡红色肿大,腹腔往往有积水或淡红色血水,整只鳖是严重贫血、缺血状态。大部分病例,肠后段有柏油样积血。

    3.流行情况:白底板病流行面很大,危害非常严重。该病一般发生在体重10O克以上的鳖。

    4.防治方法

    预防:作好水质管理,每7天用 0.004%的生石灰消毒池水一次,可防止此病的发生。

    治疗:用白底康10O毫克/(千克体重·天),治疗7天;同时服肝泰乐12毫克/(千克体重·天)和维生素C24毫克/(千克体重·天)。也可用扶正去邪、利水解毒和加强营养的中药方剂长期服用。

    六、白点病

    1.病原:白点病的病原为苏伯利产气单胞菌(传统名称是温和气单胞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粟米、绿豆大小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病灶略向外突出,刮去病灶可见干酪样物。

    3.流行情况:发病季节为8月-10月,控温养殖全年均可患病;病程为5天-15天。温度不适宜时,可达30天。该病呈暴发流行。通常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大于5O只较易患白点病。发病水温为25℃-3O℃,流行范围为全国性,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到1O0%。稚鳖易患此病,病程一般为7 天-15大,个别可达月余。

    4.防治方法:预防: 适宜的放养密度是每平方米内前期稚鳖不应超过6O只,饲养时间不应超过30 天。改良水质,pH值保持72以上,溶氧保持每升水3毫克-4毫克。稚鳖水体可用硼砂或用碳酸氢钠来调节,先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五的浓度全池遍洒,不足时可重复洒。稚鳖可以忍耐百万分之2O到百万分之25的浓度,不宜用生石灰,用呋喃唑酮0.O02%浓度浸洗消毒,小幼鳖用0.0O3%浓度,水温 20℃以上时,浸洗30分钟-4O分钟;水温在20℃以下时,浸洗40分钟-5O分钟。用白点灵防治: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四浓度全池遍洒,连续用药3 天,再用此药投喂,每5O千克稚鳖每天用药1克-2克,连续用药5天-7天,治愈率可达95%。治疗: 用呋喃唑酮百万分之1.2到百万分之2.5浓度遍洒。用红霉素百万分之1.5到百万分之2.5浓度全池遍洒。通常在用药之前先将水调到pH7.5左右,红霉素才能显效。用鱼广灵和治霉灵各百万分之五全池遍洒。此两种药系四川省产品,经李茵明女士试用于白点病防治,效果显著。

    七、白眼病(红眼病)

    1.病因:据1996年"水产养殖"第3期报道,白眼病是由于放养过密、饲养管理不善、水质恶化、尘埃等杂物入眼等诱因引起。该病原菌初步认为是一种副大肠杆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鳖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鼻粘膜因炎症而糜烂、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继续发展,病鳖眼睛失明,最后瘦弱而死。

    3.流行情况:发病季节是春季、秋季和冬季,而以越冬后的鳖出温室一段时间为流行盛期。发病率一般为2O%-3O%,病程较长,死亡缓慢。

    4.防治方法:预防:(1) 加强饲养管理。越冬前后喂给动物肝脏,加强营养,增强抗病力。

    (2) 池塘消毒。每5天-7天用百万分之五的漂白粉遍洒一次。治疗:(1) 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浸洗。稚鳖百万分之20,幼鳖百万分之30,连续浸洗3天-5天。

    (2) 遍洒。呋喃唑酮百万分之二或红霉素百万分之三或链霉素0.2%。

    (3) 注射。链霉素 2O万单位/千克体重。

    (4) 内服。呋喃唑酮4O毫克/(千克体重·天)。

    八、鳖肺炎克雷伯氏菌病

    1.病原:病原为肺炎克雷伯氏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鳖体表无明显特征。 

    3.流行情况:鳖肺炎克雷伯氏菌病为传染病,感染轻者影响吃食和生长,感染严重的鳖可致死亡。1995年7月在福建省某鳖场首例发现,以后未见其他地方报道。

    4.防治方法:用肠炎威治疗该病有显著效果,青霉素和先锋霉素对该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九、鳖红肿病(又名肝水肿病)

    1.病原:从病鳖的肝、肌肉、心血分离到病原菌,为豚鼠气单胞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患病鳖的腹甲、四肢基部、尾部、颈部有或多或少的点状或斑状出血,体表多无明显破损,绝大多数病鳖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肿胀严重者,后肢因肿胀而难于活动,部分雄鳖的生殖器脱出,有少数病鳖颈基部两侧流出淡绿色液体。剖检发现体腔内具血性液体,肝肿大、黄白色、偶见小点出血。脾肾肿大,胃肠无明显病变。少数病鳖的胃肠粘膜有点状出血,但肠内无积血。

    3.流行情况:该病发病季节为6月-9月,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2O%左右,若不及时控制,发病率可达60%,感染鳖的致死率约达 90%。发病鳖多为幼鳖和成鳖,稚鳖和亲鳖较少发生。

    4.防治方法:病鳖要隔离治疗,原饲养池要彻底消毒,死鳖要妥善处理。另外要防止水质恶化和水温剧变,防止滥用药物,防止外伤。 治疗可采用痢特灵、呋喃妥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氨曲南、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替坦、头孢噻甲差羧肟、头孢三嗪、头孢呋肟、庆大霉素、消红宝。消毒用百万分之0.3的强氯精。

    十、出血性败血症

    1.病原: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症状:心包相对应的腹甲部有明显的充血现象,充血的色泽可是鲜红、大红、暗红至黑红色,相当容易诊断。心包处充血的同时,颈基部、四肢基部、趾(指)端有鲜红色的血泡。

     病理:肝脾肿大,肝呈花斑状,有坏死病灶。血管内以及器官组织中大量红细胞变形、溶解,血细胞数量极少;菌侵入肺、脾、肾和肌肉等器官组织中,菌聚集成团,在其周围无白细胞浸润现象,组织细胞出现水样变性、颗粒变化、玻璃样变性和坏死。小血管壁受损,内皮细胞坏死脱落引起出血。病鳖心包严重充血,影响循环;肺组织严重坏死,影响气体交换;肝、肾和脾等器官的坏死,破坏了鳖的物质转化和解毒,更加速了病鳖的死亡过程。 

    3.流行情况:出血性败血症流行季节为6月-9月。流行面很广。加温养殖无季节性,是否患病和流行由水温决定,适宜水温25℃-32℃。出血性败血症主要危害稚幼鳖。该病传染性强,流行迅速,潜伏期短,发病快。每天的死亡率为1/100O左右,严重时可达 1%左右。

    4.防治方法:要采用内用药与外用药结合。外用药:(1)200ppm福尔马林浸洗10分钟。

    (2)全池遍洒4ppm漂白粉或20ppm生石灰。内用药:可采用此致病菌敏感药物,卡那霉素、氯霉素、甲基磺胺嘧啶、SMZ、庆大霉素、洁霉素、多粘霉素、新霉素等。疫苗是最佳预防途径。

    十一、出血性肠炎病

    1.病原:根据镜检特点、菌落形态和培养的生化特性分析,该病的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且肠内分离菌的毒力最强。

    2.症状与病理变化:外形完好,鳃状组织充血发炎糜烂;肠道充血发炎,胃和十二指肠的充血特别明显,肝、肾、脾均受损,有些病例卵巢、精巢均充血。

    3.流行情况:该病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流行季节在5月-10月,感染率85%以上,死亡率30%-50%,患病15天死亡率最高。发病高峰温度为 25℃-30℃,诱发原因与水温突变有关,10O克以上的鳖易发病。

    4.防治方法:水质败坏、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密度高是鳖患出血性肠炎的根本原因。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改良水质,控制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相对密度。采用肠炎威治疗,效果显著。据杨先乐1996年12月报道,人工配合饲料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已发病的鳖若改用鲜活饲料病情加重,原因尚待继续研究。

    十二、出血性肠炎病

    1.病原:根据镜检特点、菌落形态和培养的生化特性分析,该病的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且肠内分离菌的毒力最强。 

    2.症状与病理变化:外形完好,鳃状组织充血发炎糜烂;肠道充血发炎,胃和十二指肠的充血特别明显,肝、肾、脾均受损,有些病例卵巢、精巢均充血。

    3.流行情况:该病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流行季节在5月-10月,感染率85%以上,死亡率30%-50%,患病15天死亡率最高。发病高峰温度为 25℃一30℃,诱发原因与水温突变有关,10O克以上的鳖易发病。

    4.防治方法:水质败坏、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密度高是鳖患出血性肠炎的根本原因。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改良水质,控制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相对密度。采用肠炎威治疗,效果显著。据杨先乐1996年12月报道,人工配合饲料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已发病的鳖若改用鲜活饲料病情加重,原因尚待继续研究。

    十三、穿孔病

    1.病原:该病的病原为产碱杆菌,革兰氏阴性球杆菌、短杆菌。穿孔病的另一种病原为气单胞菌,也为革兰氏阴性菌,呈球形或球杆状。

    2.症状与病理变化:外部症状:除具一般传染病的病态外,其特殊症状为:颈部、背甲、裙边、四肢基部和腹部初期出现点状突起,以后突起逐渐增大,向外突出,四周红肿。溃烂后,表皮破裂,内容物呈脓汁状,并伴有腥恶臭气味。随着病情的发展,内容物变为干酪样(豆腐渣样),疮周浸血,略高于周围皮肤。最后,病灶扩大,漏出骨骼,烂透骨骼,出现穿孔。与穿孔相对应的脏器表面,表现为炎性浸润,中心深红略黑,红色向周边渐渐变淡。病至此时,多数衰竭死亡。内部症状:经解剖检查,病鳖体腔内积有体液;肺充血,呈紫红色;肝脏肿大,充血,呈紫褐色,边缘出血严重;胆囊肿大,肠道内无食物,肠红肿充血。

    3.流行情况:穿孔病为流行病、在常温养殖条件下,流行时间一般在5月-11月;发病高峰在6-9月,12月至翌年3月患病鳖带病灶冬眠。加温条件下,周年发生此病。

    4.防治方法:① 日本资料认为发病系维生素缺乏和饲料腐败所致,添加维生素E,防止饲料氧化,对预防此病有一定效果。

    ② 水中种植空心草、水花生、水浮莲等,占池面20%-30%,搭养少量鲤、鲫、鲢、鳙。

    ③ 用浓度10X10-6的生石灰和2X10-6的漂白粉(或1X10-6的强氯精)交替进行全池泼洒。既调解水质,又杀灭水中病原菌,切断鳖病的传染途径。

    ④ 投喂药饵。每 100公斤鳖投喂 6-8克氯霉素加 6-10克痢特灵,也可土霉素2-4克加氟哌酸2-4克交替使用(许建红,1996)。

    ⑤ 及时隔离病鳖,用浓度20X1O-6的呋喃唑酮或2.5%食盐水浸洗10-20分钟。原池用10X10-6-15X10-6生石灰泼洒,5天后再用1次。同时投喂药饵,按每公斤鳖用呋喃唑酮0.2克,连喂1周。

    ⑥ 用上海水产大学研制的鳖必康1号连喂1周,可收到较好疗效。

    十四、肺脓疡

    1.病原:肺脓疡由副大肠杆菌感染引起。

    2.症状与病理变化:症状:双目失明,常在岸上休息,呼吸困难(呼吸时张大嘴,头向上仰),眼球充血、水肿、下陷,并有豆腐渣样的块状坏死组织覆盖于眼球上。解剖:肺部呈暗紫色,有硬结节及囊状病灶。

    3.流行情况:稚幼鳖易患。成鳖少见,流行及危害不太严重。气候干燥、池水污浊易患此病。

    4.防治方法

    预防:改良水质与白点病相同。百万分之五漂白粉消毒池水,用药物或机械增氧,注意排污。 

    治疗:土霉素或金霉素内服,每只鳖每天用800单位-12O0单位,每天一次,连喂6天为一个疗程。通常喂1个-2个疗程。(每千克鳖腹腔1次性注射链霉素10万单位。参1994年信阳某鳖场。)

    十五、腐皮病

    1.病因:把皮肤腐烂病的患部作细菌学检查时可分离出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及无色杆菌等数种细菌,其中以产气单孢菌为主,皮肤腐烂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鳖相互咬伤后,细菌继发感染所致。相互咬伤的最主要原因是雄性早熟现象,其次为投饵不足等疖疮病常并发腐皮。

    2.症状与病理变化:四肢、颈部、尾部及甲壳边缘部的皮肤发生糜烂;皮肤组织变白或变黄;患部不久坏死,产生溃疡;进一步发展时,颈部的肌肉及骨骼和四肢的骨骼外露,爪脱落。皮肤腐烂达到颈部骨骼露出时多数死亡。

    3.流行情况:因患腐皮病而死亡的鳖并不太多,多数仍能长期生存,患部也会自然痊愈。此病我国有发生,有时与疖疮病并发,出现严重的病情和损失。据1992年梅广海报道,江苏某县在高密度囤养池,患并发症的鳖死亡率高的可达20%,各种规格的鳖都会出现并发症,尤以0.45千克+0.21千克的鳖感染最严重。 50克左右的鳖更易患腐皮病。

    4.防治方法(1)甲鱼常发生相互咬伤,一定要先找出原因,对症处理后,同时可用2-3ppm的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每两周一次为宜,这样可把细菌杀死并且能预防由于互咬导致这种病因的细菌二次感染。

    (2)出现该病的甲鱼,在进行大小挑选分级时,要把它们同健康鳖隔离(另设治疗池为宜)。在5-6日内用2-3ppm石灰或漂白粉反复进行药浴,这样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防治后,确认已痊愈的甲鱼,再送回原来的池中去。

    (3)发现病鳖时,用10ppm的磺胺药物或抗生素溶液浸洗3个小时。

    十六、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阿多福病)

    1.病原: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 hydrophila)。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鳖浮在水面或岸边,不肯下水,在"晒台"上也呈昏睡状态。若属早春,当水温在18℃以上时,鳖仍喜欢钻入泥沙中休息。体外检查,鳖脖子发炎充血、肿胀,以至不能正常伸缩;腹甲出现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失明,舌尖、口鼻出血。大多数在上午上岸晒背时死亡。解剖发现:口腔、食管、胃、肠的粘膜呈明显的点状、斑块状、弥漫性出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有的肝表面呈土黄色或灰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胆囊内充满脓汁;脾肿大。其中口腔粘膜呈弥漫性出血最为常见(占80%),胃肠粘膜出血也较多见。
    3.流行情况:我国养鳖地区多有此病发生,死亡率高。流行季节长江流域为3月-5月,华北为6月-8月。此病对各种规格的鳖都有危害,尤其以成鳖为甚,死亡率为20%-30%。

    4.防治方法① 病鳖放入隔离池,用浓度1X10-6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前3天每天换水1次,以后每两天1次。

    ② 将病鳖池水放浅,用浓度50X10-6的链霉素浸洗3小时,每天1次,连续3天。

    ③ 内服药饵。每100公斤鳖每天用氯霉素7.5克、病毒灵2克、维生素C1.2克、维生素E500毫克分上、下午两次投喂,6天为1个疗程。

    ④ 注射。每只病鳖用氯霉素3-5毫克,加 50%的葡萄糖0.5毫升,腹腔注射,从后肢基部与底板之间进针0.5厘米左右,隔天注射一次,共注射两次;第二个疗程用复方新诺明,第1天每100公斤鳖2O克,第2-6天减半,药饵投喂。

     ⑤ 注射。按每公斤病鳖腹腔注射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15-20万国际单位,并放入浓度20X10-6的氟哌酸溶液中浸泡 48小时,将原池用浓度 2X10-6的漂白粉或浓度 0.2X10-6的呋喃唑酮杀菌消毒。

    ⑥ 第一天全池泼洒浓度 0.3X10-6的三氯异氰尿酸,第二、三天全池泼洒浓度 0.7X10-6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第四天起投喂中华鳖病毒灵(深圳宝安松岗),连喂6天。

    十七、红底板病(又称赤斑病、腹甲红肿病)

    1.病原: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传统名称为嗜水气单胞菌点状亚种)。该菌最适生长温度28℃-30℃, 18℃-45℃也能生长。生长pH范围5.5-1O。

    2.症状与病理变化:活动情况:患红底板病的亲鳖常潜伏到产卵场的沙中,此种鳖经治疗,有70%以上的治愈率。晚上爬到塘坡上的鳖、反应迟钝的病鳖大多仅能活 1天-2天,白天不下水的鳖,多数几个钟头就死了。该病底板红肿溃烂是最显著特征。解剖检查:口、鼻呈红色,舌红,咽部红肿,肝呈黑紫色,肾肿大变质,肠充血,肠内无食物。

    3.流行情况:东南沿海3月下旬-5月为发病季节,上海地区为4月-5月,中原地区为5月-6月,北方地区稍迟一些。一经发病,就蔓延不止。日本及我国很多地区均有红底板病的流行。

    4.防治方法:① 冬前增加饲料中动物蛋白和维生素的含量,并适当拌喂呋喃唑酮药饵,按每公斤鳖重,第一天用药0.2克,第2-6天减半,作成药饵投喂,增强其越冬抗病能力。

    ② 隔离病鳖。每公斤病鳖用10-15万国际单位抗生素如链霉素等作肌肉注射,再放入0.05%孔雀石绿溶液中浸洗10分钟。

    ③ 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每公斤鳖20万国际单位,有显著疗效,3天后恢复摄食,5天后赤斑开始消退,7天痊愈。

    十八、疖疮病

    1.病原:病原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eromonas punctata subsp.punctata)。

    2.症状与病理变化:外部形态:发病初期,病鳖的颈部、背腹裙边、四肢基部、腹板上有一个至数个芝麻至黄豆大小的白色疖疮。其后疖疮逐渐增大,向外突出。此时用手挤压,可挤出像粉刺样易压碎,并拌有腥臭气味的浅黄色颗粒或脓汁状的内容物。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溃烂,炎症向四周扩展,背甲部柔软的革质皮肤、四肢、颈部、尾部肿状溃烂呈腐皮状,大部分鳖未到此时就已经死亡。
内部解剖:病鳖皮下、口腔、喉头、气管内有黄色粘液,肺、肾、肠道充血,体腔亦多粘液。

    3.流行情况:水温15℃以上的季节,亲鳖即可出现此病,呈现慢性死亡。在温室中的鳖(稚、幼、成鳖)一年四季亦受到此病的危害,尤其是每年的3-5月,该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感染及死亡率可达80%以上,成鳖则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

    4.防治方法:该病要内外结合治疗,单纯外用药治疗时有明显的效果,但易复发。外用药:

     (1)使用疖疮穿孔专用药一-疖疮灵,效果很好。方法是将水位降低一半左右,按20-30ppm全池遍洒,24-48小时后恢复水位,2-3日内不必换水;该药在使用前须煮沸5-6分钟,若将药用冷水浸泡后再煮沸,则效果更佳。该药可明显促进疖疮外发,疖疮外发后,则洞口很易愈合且毒素外流,鳖很快康复;同时该药对水质无不良影响,尤其适用于冬季温室。

    (2)土霉素40-50ppm全池遍洒。

    (3)呋喃唑酮 8-10ppm和福尔马林40-5Oppm合剂全池遍洒。

    内服药:(1)投喂维生素。

    (2)按每日每百公斤体重鳖投喂3-5克土霉素。适用7-10天。

    (3)疖疮穿孔内服专用中草药。以上三种合用效果更佳。

    十九、烂颈病(又名颈溃疡病)

    1.病原与病因:水质不良易感染,为细菌性的。依据是:通过杀菌性的药物消毒可防治这种病,但未作细菌分离,仅属推理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2.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鳖颈部像开水烫了似的,多发生在颈基部,呈灰色环状斑。病鳖死后,颈部肌肉多被其他鳖吃掉,露出颈椎。

    3.流行情况:很多地方有此病,流行很广。可能为气单胞菌病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 流行季节6月-9月,如果是温室无季节性。自稚鳖到商品鳖各种规格均可患此病。感染率和死亡率不太高。

    4.防治方法:可用百万分之1.5的呋喃唑酮药浴,并在饲料中加呋喃唑酮。剂量:8毫克/(千克饲料·日),分2次投喂,疗程6天。投药前用 0.O01%的漂白粉消毒3次。3%食盐水浸洗病鳖1小时有治疗作用,每天一次。

    二十、脐孔炎

    1.病原与病因:稚鳖出壳后应药浴,若省去此过程,未愈合的脐孔就可感染细菌而发炎致死。

    2.症状与病理变化:脐孔发炎凸出、化脓。

    3.流行情况:脐孔炎为稚鳖出壳后的常见病,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稚鳖致死。本病属条件致病菌感染发病,不传染。

    4.防治方法:刚出壳稚鳖应在百万分之五的高锰酸钾水中饲养。高锰酸钾易氧化失效,注意更换。若发病,可用百万分之二的白点灵药浴。

    二十一、水泡病

    1.病原:水泡病的病原属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外观症状:病鳖颈基部可有一水泡,下肢基部也可有水泡。水泡的直径1.8厘米-3.2厘米,泡壁薄,泡内充满乳白色的液体或血水。解剖检验:肝、肾、肠充血发炎。

    3.流行情况:目前仅发现少数病例,也可能为气单胞菌病的一个表现形式。危害不严重,可引起鳖的死亡。 25克重以下鳖易感。

    4.防治方法:治疗采用抗生素口服、药浴等方法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二十二、幼鳖爱德华民败血症

    1.病原:病原为缓慢爱德华氏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

外部症状:病鳖起初表现精神不振,活动力差,多悬浮水面,停食,在休息台上呆滞不动,捕捉时活动缓慢无力,其腹面中部可见暗红色於血,不久即死亡。

    剖检:肝、肾、脾、腹膜出血,肝肿大,有腹水,背、腹甲内壁有於血。

    3.流行情况:爱德华氏菌属细菌能感染多种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等动物,有时可引起败血症 

    4.防治方法:预防:高密度加温养殖,冬季加温期间最易发病。入温棚要清池消毒,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质管理,及时搞好池内卫生,定期施用生石灰;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以增强鳖抵抗疾病的能力。治疗:对病鳖隔离治疗。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治疗,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

    二十三、幼鳖小肠结肠炎耶尔新氏菌病

    1.病原与病因

    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圆形、单个或多个连在一起的、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具体为何菌有待进一步研究。

    2.症状与病理变化

    症状:病鳖体表有大小数量下一的破清点,较多见于四肢末端、背部和颈部皮肤。溃烂斑孔径多在1毫米-5毫米。发病期间互相残杀,许多幼鳖的四肢被咬伤,甚至整个足被咬掉而出现二脚、三脚的残疾幼鳖。

    剖检:可见肝脏肿胀,有出血点。胆囊和肺肿大,肠道严重发炎,整个腹腔充满恶臭味。

    3.流行情况

    1994 年12月厦门一大型养鳖场,从台湾引进25000只稚鳖,分养在1O个小池,1995年1月20日开始发病,发病至一周开始死亡,开始每天死亡20只,后来每天死亡40O只-600只。到2月10日,共捞起死鳖5000只。经清池点数,幼鳖死亡率达4O%。存活的6O%幼鳖,其中8O%的个体体表有明显破溃斑,病鳖中5O%的病症已十分严重。

    4.防治方法

    预防:对养殖水定期消毒,可大大减少水中细菌含量。定期施用0.004%的生石灰或0.001%的漂白粉,可达到预防的目的。 

    治疗:在饲料中加入2%菌必净或制霉菌素,连用一周,另用百万分之一浓度的"碘优"进行药浴,疗效显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二十四、白斑病(又称毛霉病)

    1.病原:白斑病的病原为毛霉菌目(Mucorales)毛霉菌科(Mucoraceas)毛霉菌属(Mucor)的毛霉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这种霉菌寄生于鳖的皮肤上,鳖甲、四肢、颈部以及尾部等身体各部位的皮肤上都有寄生,患病后,鳖甲上均产生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病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爱在晒台上停留。 

    3.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5月-7月最为流行,在流水池或水质清澈,透明度较高的水中养殖,更容易发生此病。危害稚鳖,死亡率极高。不经治疗,可全部死亡。流行面比较广。

    4.诊断方法:可将病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检查体表有无白斑状的病变,病变部位不突出而略呈凹陷。镜检可见菌丝体。培养特性:在真菌培养基3O℃培养24小时可看到黑色的菌丝就可以确诊。

    5.防治方法

    (1) 用生石灰清塘、清毒,要经常保持水体清洁,呈浅绿色。

    (2) 发现病鳖或外伤鳖,应立即隔离,并用1%的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软膏抹涂患处。

    (3) 在养殖、捕捉、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鳖受伤。

    (4) 用10ppm漂白粉药浴3-5小时,有一定效果。

    (5) 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加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防治。

    二十五、脖颈丝囊霉病

    1.病原:从患病鳖的脖颈上分离出霜霉科的一种腐霉和水霉科的一种丝囊霉。腐霉外菌丝细微而稠密,短而呈波状弯曲,很少参差不齐,菌丝有分枝,末端略有膨大。丝囊霉外菌丝纤维有稀疏的分枝;它寄生在鳖脖颈上,是东南亚鲤鱼类溃疡性综合症的真菌病原。

    2.症状与病理变化:鳖的丝囊霉和腐霉主要寄生于稚、幼鳖的颈部,形成一簇绒毛状环,使病鳖颈部负担过重,食欲减退,消瘦,最终死亡。 

    3.流行情况:鳖的丝囊霉和腐霉的生长最适温度为3O℃以上,鳖肤霉病的病原体-水霉和锦霉在18℃-20℃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最旺盛。脖颈丝囊霉病为热带生态型的疾病,因此,该病在炎热的夏天流行。脖颈丝囊霉病是最近在泰国曼谷养鳖场发现的一种寄生于鳖脖颈上的真菌病,主要危害稚、幼鳖。我国对该病流行情况尚无报道。

    4.防治方法:据杨先乐报道,该病不能用孔雀石绿进行治疗,否则10天后复发,并导致全身腐霉寄生,加速鳖的死亡。该病可用鳖康宁浸浴剂浸浴或鳖康宁抗霉型口服剂投喂。或者用亚甲基蓝、甲醛、生石灰、食盐与小苏打等泼洒消毒。 

    二十六、肤霉病(又称水霉病、白毛病)

    1.病原:病原为水霉菌(Saprolegnia spp.)和绵霉菌(Achlya spp.)等多种真菌.据研究水霉和绵霉都是腐生寄生物专寄生在伤口和尸体上在较低水温时(1O℃-15℃)生长较好。

    2.症状与病理变化: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到病鳖有什么异样。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鳖体伤口侵入,向内外生长。受伤较深时,霉菌可向内深入肌肉,蔓延到组织细胞间隙,浸入的菌丝极度分枝。向体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白毛病"。

    3.流行情况:肤霉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冬未春初,气温18℃左右的梅雨季节为常见。

    4.防治方法:(1)2-3ppm五倍子煮汁泼洒可预防此病。

    (2)用40-50ppm的福尔马林或0.05%小苏打水混合溶液,对池塘消毒或鳖消毒。也可用2-3ppm的孔雀石绿浸泡30分钟消毒。

    二十七、吊钟虫病

    1.病原:病原是钟形虫、累技虫、聚缩虫、独缩虫等。

    2.症状与病理变化:肉眼能看到病鳖四肢凹处、颈部、腹甲尾部生长的吊钟虫。普通水质,翻起病鳖腹甲像长锈似的洗不净,其实就是患了吊钟虫病。患吊钟虫严重的稚幼鳖,全身呈灰白色,若水质绿色,病鳖呈全身绿毛状。显微镜下可看到吊钟虫的柄及吊钟虫,吊钟虫的纤毛拨水也可看得清楚。
 
    3.危害与流行:各种规格的鳖均会患吊钟虫病,稚幼阶段的鳖患吊钟虫病可导致死亡。常温养殖池6月-9月患病,加温池一年四季均可患此病。流行面广,危害严重。吊钟虫病能引发其他传染性鳖病的发生。由于它的寄生,损伤表皮,破坏了鳖机体防御体系的第一道关-皮肤,使传染性病的病原体有了可进入的门户,从而导致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广东省某养殖场因患吊钟虫病,引发了白斑病、腐皮病和红脖子病;另有养殖场患吊钟虫病严重,导致了穿孔病、红脖子病、红底板病、疖疮病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4.防治方法 :预防:定期用百万分之四的硫酸铜与百万分之1.5的硫酸亚铁混合遍洒。浸泡 24小时后,放去 50%含药水,再补加足量新水。

    治疗:(1)遍洒百万分之四的硫酸铜和百万分之1.5的硫酸亚铁,浸泡24小时后,放除药水,加新水。为了节省药,施药前可放去部分水,留20厘米-30厘米水施药。

    (2)食盐水2.5%的浓度浸洗,在清塘放养时可用,水温10℃-3O℃之间,浸洗10分钟-2O分钟,每天一次,连续2天,可杀灭虫体。

    (3) 1%高锰酸钾涂抹,经3O分钟-4O分钟放隔离池,连续涂抹两次,可杀死虫体。 

    二十八、血簇虫病

    1.病原:中华鳖血簇虫病的病原主要有三种:中华血簇虫、湖北血簇虫、帽血簇虫,另外还有巨鳖血簇虫。中华血簇虫的寄生部位是鳖的红细胞和Kuffer氏细胞,它的无脊椎动物寄主目前发现的为鳖穆蛭。目前中华血簇虫感染鳖的途径尚不清楚。湖北血簇虫的寄生部位与中华血簇虫类同。巨鳖血簇虫寄生在巨鳖的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外周血红细胞内。

    2.症状与病理变化:被寄生的红细胞严重膨大、变形,细胞核被寄生虫挤到一边,使被寄生细胞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因血簇虫的增殖可使被寄生细胞解体,外周血可见许多幼红细胞。被寄生鳖生长缓慢和消瘦,严重者死亡。

    3.危害与流行:血簇虫病是几种血簇虫单一或混合寄生于鳖血细胞和肝细胞中的寄生虫病。可破坏寄生细胞,出现代偿性增生,生理活动增强,鳖生长停滞,严重者死亡。该病在我国的流行季节是5月-9月。血簇虫的裂体增殖与温度有很大关系,隆冬季节的12月至次年2月,几乎找不到裂体增殖的情形,直至3月份以后,裂体增殖才逐渐发生和发展。中华血簇虫对中华鳖的感染率为83.9%,感染强度最高达19.7%。 

    4.防治方法: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二十九、钟形虫病

    1.病原:由原生动物纤毛虫纲(Ciliatoa)、缘毛亚纲(Peritricha)缘毛目(Peritricbida)、钟形虫属(Vorticella)的纤毛虫的滋生而引起的疾病。

    2.症状:虽然因这种纤毛虫的滋生原因而窒息的现象几乎没有,可是鳖的摄饵率降低了。一般情况下可以看到在四肢、甲壳裙边和颈部好象附着绵状水霉,更严重的病情可以看到周身变白的主要特征。当饲育的水呈"青粉"状态的时候(湖靛多时),纤毛虫的收缩胞和柄染上了绿色。往往可以看到鳖的周身呈绿色。

    3.流行情况:发病没有季节性,全国各地都有此病发生。患此病一般为稚鳖,虽不会引起死亡,但摄食量明显下降,影响其生长发育。 

    4.防治方法

    (1)用10ppm漂白粉水溶液药浴24小时,在4-5天中重复2-3次。

    (2)硫酸铜8ppm浸洗,每天一次,连续5-7天。或硫酸铜1.5-2ppm全池遍洒。

    (3)用晶体敌百虫(90%以上)0.55ppm全池遍洒,每半月泼洒一次连续2-3次。 

    (4)病鳖在20ppm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洗3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5-7天。

    (5)用2-3%食盐水溶液浸洗l-2分钟。

     三十、锥虫病

    1.病原:鳖锥虫属动体目、锥体科、锥体属。它有两种形态:①细长形。虫体后半部细长而尖,动基体位于体后的 1/5处,核位于体后的 1/3处,呈卵形或圆形。胞质内常有空泡和异染颗粒。虫体全长 49.5微米左右,游离鞭毛长15.3微米左右。虫体最大宽度5.1微米左右,波动膜宽 2.04微米左右。

    ② 短阔形。虫体较宽,动基体在体后的1/2处,而核位于体后的1/4处。虫体全长41.31微米左右,鞭毛长11.22微米左右,虫体最大宽度9.18微米左右,波动膜宽3.O6微米左右。一般以细长型的虫作为主,另外还有体型较小的鞭毛体。

    2.症状与病理变化:无特殊症状,严重感染者有贫血现象。病理未见报道。

    3.诊断方法:诊断靠血检。

    4.危害与流行:严重感染锥虫病的鳖有贫血现象。此病一般在夏秋两季流行,在湖北等省市有此病发生的报告。
 
    5.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办法防治。

    三十一、盾腹吸虫病

    1.病原:病原是盾腹吸虫。

    2.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鳖消瘦,解剖病鳖,在肠道中发现有盾腹吸虫。

    3.危害与流行:大量寄生盾腹吸虫,能造成肠壁有小孔,严重时鳖因肠穿孔而死。危害稚幼鳖较严重,死亡病例少见,但影响生长发育。其幼虫寄生在数种淡水螺体内。

    4.防治方法:不喂鲜活螺可防止患病。

    三十二、水蛭病(又称鳖穆蛭、蚂蝗病)

    1.病原:病原是鳖穆蛭、杨子鳃蛭和拟扁蛭。鳖穆蛙体长13.5毫米,体宽5毫米。虫体头部圆钝,中部膨大,前后端稍收缩。背面隆起,腹面偏平,体呈黄褐色,身体有34个体节组成。前吸盘小,口位于其后;后吸盘大,其上有黄褐色放射状的条纹;肛门位于最后体节与后吸盘交界的背中央;眼点一对,很小,位于第二体节的背后。水蛭用后吸盘吸附在鳖的体表吸取血液。在体后、裙边、四肢腋下寄生最多,少者几条,多者数十条,呈零星状或群体纵状分布。杨子鳃蛭一般长9毫米 -15毫米,眼一对,有时失去一个或左右重叠在一块,但幼蛭都很明显,有鳃11对。杨子鳃蛭常吸附在寄主四肢与颈部,也以寄主血液为营养。

    2.症状与病理变化:可用肉眼看到虫体。虫体吸血时,排唾液入伤口,唾液中有一种抗凝血物质,导致病鳖伤口长期流血,使血红蛋白减少。 

    3.危害与流行:鳖被水蛭寄生后,鳖体无力,四肢和颈部收缩无力,鳖体消瘦,皮肤苍白多皱。目前人工养殖的鳖患水蛭病的数量及鳖体上蛭的条数少,水蛭多吸在尾部腹面。野生鳖患水蛭病的比例大,多时可致鳖死亡。水蛭寄生可为病毒、细菌和真菌入侵鳖体打开皮肤防护屏障,导致并发性鳖病的发生。夏季发病,加温条件下无季节性,流行面广。

    4.防治方法:预防以清池为主,用0.1%的生石灰清池或 O.O02%氨水清池。

    治疗:(1)主要是根据蛭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生存的生理特点,泼洒0.004%-0.005%的生石灰,l次-2次可治愈。

    (2)泼洒百万分之一的90%的晶体敌百虫有一定效果。

    (3)硫酸铜百万分之O.7或高锰酸钾O.O01%泼洒也有效, 经20分钟-3O分钟,水蛭脱落而死。

    (4)用氨水1O%的浓度浸洗2O分钟水蛭脱落而死。

   (5)用清凉油涂抹在水蛭上即可脱落。

    三十三、绦虫病

    1.病原与病因:九江头槽绦虫隶属于头槽科。九江头槽绦虫为带状,体长20毫米-230毫米。头节有一明显的顶端盘和2个深的吸沟。精巢球形,每节内有50个-9O个,分布在节片的两侧。卵椭圆形,淡褐色,壳厚盖小,平均 O.053毫米ⅹO.364毫米。

    2.诊断方法:解剖可见前肠形成胃囊状扩张。剪开前肠扩张部位,即可见白色带状虫体聚居。 

    3.危害与流行:章剑(1995)发现中华鳖肠道寄生有九江头槽绦虫。鳖寄生九江头槽绦虫后,表现为消瘦,严重时导致死亡。
  
    4.防治方法:(1)用O.O5%的生石灰或0.O1%的漂白粉清池,毒杀虫卵和剑水蚤,效果较好。

    (2)用南瓜子0.4克/千克鳖投喂,连喂3天。

    (3)使君子2.5千克,葫芦金5干克,捣烂煮水成5千克-10千克汁液,保存于冰箱中,分4天拌入饲料投喂。
    三十四、氨中毒

    1.病因:长期养在氨含量浓度达100X10-6以上池水的鳖,由于氨浓度太高,会引起氨中毒。

    2.症状:四肢腹甲部出血、溃疡、浆泡,随着病情的发展,甲壳边缘长满疙瘩,并逐渐溃烂。特别是在稚、幼鳖阶段,以致引起腹甲柔软发红、身体萎瘪,肋骨外凸,背甲边缘逐渐往上卷缩。稚、幼鳖一旦患此病较难恢复,陆续死亡。

    3.流行情况:在控温养殖池常有此病发生。

    4.防治方法:大量换水和施放浓度35X10-6的生石灰。

    三十五、变性脂肪症

    1.病因:由于把不新鲜的饲料、油、及变质的生鱼干燥的蛹等作饲料,喂了这些东西后,因脂肪酸的代谢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2.症状:病变较轻时,从鳖的体表不易察觉,但剖检能嗅到臭气,原来柔软乳白色的脂肪组织变成较硬的蛋黄色或黄褐色,肝脏发黑,骨骼软化。病情严重时,鳖背腹部显著隆起,全身浮肿。手指按压四肢,肌肉失去弹性,背甲失去光泽,外观异样。腹甲暗褐色且有浓厚的绿色斑纹。将鳖放入水中,轻症者呈半浮状态,重症者浮于水面。 

    3.防治方法:预防:主要是不喂氧化油,不喂变质的蚕蛹,不喂过期的饲料,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E。治疗:无有效治疗办法。 

    三十六、干瘪病(萎瘪病)

    1.病因:干瘪病有人认为是由营养失调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水质恶化所引起,到底是何原因,尚不清楚。


    2.症状与病理变化:表现为不爱活动,爱在饲料台、晒盖板上停留,枯瘦干瘪,骨骼轮廓(特别是背甲部分)非常明显,裙边薄而下垂或上卷,腹甲柔软发红。 

    3.流行情况:主要发生在稚、幼鳖阶段,特别是在控温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易发此病。它所带来的危害是养不长,最后拒食而死。

    4.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洁,发病后立即用呋喃西林,使池水浓度为10ⅹ10-6-20ⅹ10-6,并使用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

    三十七、肝硬化病

    1.病因:源于饵料性疾病,原因是投喂变质的生鱼或经曝晒的有机物。摄食后脂肪代谢发生异常。

    2.症状:病鳖整身脱皮,很瘦,甲壳表面及缘部皱起,没有张力和光泽,潜伏于产卵场沙中不活动。解剖观察可见:一般不染此病的鳖的脂肪为具透明感的白色或黄色,染病后则成土黄色或黄褐色,脂肪组织变硬并发臭。 

    3.流行情况:该病在日本有一定的流行,称作"蜡样色素病",在我国发现较少。

    4.防治方法:改投配合饲料或鲜活饲料。

    三十八、畸形鳖

    1.病因:引起鳖的畸形主要原因有亲鳖打破冬眠后,内分泌系统紊乱,产出畸形卵;亲鳖和稚幼鳖食用含有激素的饲料后,畸形发育;鳖卵孵化温度、湿度本控制好,特别是高温易造成畸形,因此孵化温度应控制在30-32℃;滥用抗生素也是导致畸形的因素之一。

    2.症状:引起鳖的畸形。

    3.防治方法:防止畸形鳖的产生,必须针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十九、溺水病(水鳖)
    1.病因:水温25℃-3O℃时,强迫潜水即出现溺水病。

    2.症状与病理变化:鳖外形呈水肿状,体重增加 12%-15%。解剖后肺充水,体积增大3倍-4倍,血液因缺氧呈黑色。病鳖十分俱水(不敢再进入水中),惧水的病鳖静置5时-10小时后即死亡,严重者出水后会立即死亡。

    3.流行情况:危害性不大,无流行性,夏季易出现。

    4.防治方法:在水温20℃以上时,不能使鳖强迫潜水,即可防止此病的发生。发生此病后,可将病鳖头朝下,由鼻孔挤出呛入肺中的水。同时用拇指、食指按压着肺区的背腹部,有规律的挤压,施行人工呼吸。此法对轻症的鳖的治愈率可达30%-40%。轻度窒息的鳖,让其在陆地上或在水中自由地呼吸空气可自愈。

    四十、气泡病

    1.病因:患气泡病的池水水温为32℃,pH值为9.4-9.5,生化耗氧量为2O毫克/升-25毫克/升。由于溶解氧的过饱和,完全溶解大气气体的部分压力总和极大地超过水的静压,伴随着高pH而引起气泡病。

    2.症状:气泡病鳖体表无任何症状,剖检鳖的肺、心脏、粘膜下及血腔可见内有大量气泡,消化道内无异常。该病为恃定条件下所患的疾病,较为少见。

    3.防治方法:水温控制在不超过33℃,pH不超过9.4-9.5,控制浮游植物不使溶解氧过饱和。

    四十一、水肿病

    1.病因:水肿病是在缺氧水体中因用口腔呼吸而吸水过多造成的疾病。

    2.症状:病鳖大多全身肿胀,严重的呈强直状。解剖可见内腔大量积水,往往因内脏器官变性而死。

    3.流行情况:水肿病多发生在室外水温和气温相同而天气又阴雨连绵,池水清澈见底的情况下;而室内则是在增氧设施损坏后池水大量缺氧,鳖又无处爬栖的情况下发生。

    4.防治方法:① 用水泵抽取池水,循环喷水增氧。

    ② 泼洒尿素与磷肥各一半,使池水浓度呈10X1O-6,进行肥水以培养浮游植物增氧。

    ③ 换水1/3-1/2。增补溶氧。

    ④ 赶快捞出病鳖,放到室内稍干的细沙上,并把室温逐步调到25℃以上,增强病鳖在沙中的活动能力,加快水的渗出和代谢。

    四十二、驼背病

    1.病因:目前对此病发生的原因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2.症状与病理变化:背甲向上弯曲,内脏除位置异样外,结构正常。

    3.流行情况: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有人认为,一般在新建立的养鳖场和新开的鳖池常有发生,在受工业污染的天然水域也较常见。危害性不大,流行性不明显,为少见病。

    4.防治方法:新建的水泥池应先浸泡2次-3次,然后方能养殖。消毒防病时,使用重金属盐消毒剂要注意使用浓度、浸泡时间和消除毒性残留。现无有效治疗措施。 

    四十三、维生素缺乏症

    1.病因: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6、烟酸、维生素B12等维生素而引起的疾病。

    2.症状:鳖的发育显著不良,病鳖表现为瘦弱,易患炎症,食欲降低,生长缓慢,繁殖力下降。一般最易缺维生素E。

    3.防治方法:

    (1)饲喂不含抗生素和激素的饲料。养殖场家不提倡用抗生素作防疫药,更不能向饲料中盲目加一些自认为有益的药物。

    (2)全价配合饲料要在保存期内喂完,不喂变质的生鱼蚕蛹和油脂。

    (3)饲料中加一定量的维生素E。

    (4)投喂饲料应少量多次,以防饲料在饲料台上风吹日晒或水浸而变性。

    (5)向配合饲料中加入鲜鱼、鲜动物肝脏和新鲜的菜汁,可减少饲料性疾病的发生率。

    (6)作长期养殖使用的亲鳖,以喂天然的鱼、螺、蚌、动物内脏和新鲜蔬菜为主。

    四十四、消化道溃疡病

    1.病因:人工配合饲料是引发这种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症状:患消化道溃疡病的鳖症状不明显,仔细观察可发现底板呈贫血状。胃和十二指肠呈现溃疡糜烂状态,也有穿孔的。

    3.危害:消化道轻度溃疡影响鳖的摄食和消化,严重时拒食,并发生消化道出血,甚至可发生大出血而致死。发病率较高,死亡率5%左右。

    4.防治方法:预防:人工配合饲料与鲜活饲料配合使用,发病率降低。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四十五、雄性激素过量症

    1、病因:该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 ① 饲料中雄性激素含量超标。如饲料原料中的鱼粉,有的含有鱼类的内脏、鱼头。内脏中的性腺,鱼头中的垂体都有促进雄性性发育的作用,当然还有添加性激素的。

    ② 饲料中盐分过高。饲料中盐的比例超过1%,鳖就会主动吸水,诱发水肿病,增加了体内负压,使雄性生殖器脱出。另外。盐度过高也会提高性神经的兴奋性,使早 熟的雄鳖产生性行为。

    ③ 环境因素。造成雄性早熟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处在持续水温30℃的水环境中,鳖始终保持最佳生长状态,所以性发育也同时处在快速发育状态,20O克的鳖种极易产生性行为。

    2、症状与病理:雄性激素过量症的鳖呈现早熟现象,1OO克-150克的鳖出现互咬、争斗、交配、生殖器外露等现象。体重达500克-60O克时,睾丸已变硬变脆,呈暗红色无精子。 底板和舌部呈现红色,皮肤粘液少。体形肥厚,大腿部肌肉雍肿似水肿,腹甲苍白色呈贫血状,背甲嫩青色。肝肿大,病程中段呈黄色,后期变硬。睾丸充血,生殖器外露。

    3、流行情况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尤以次年3-5月为严重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鳖。

    4、防治方法:该病应首先控制早熟现象,否则即使炎症处理后,仍很易复发,炎症一般情况采用内外结合加以治疗,早熟现象则采用抗早熟灵控制,每日每百公斤体重甲鱼用药5-6克,拌饵投喂,可有效控制早熟现象,并能增进食欲,摄食增加,生长加快。感染的炎症采用内、外结合加以治疗。

    外用药: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消毒。

    内服药:一般采用复方新诺明或氟哌酸等。

    同时建议增加营养,添加一些新鲜物质,如鱼、猪血、青菜等,也可添加酵母(食母生)。

    四十六、越冬死亡症

    1、病因:(1)收购有内伤的亲鳖或运输时形成内伤,越冬前达不到越冬所需的肥满度,加上内伤的消耗,使身体极度衰弱死亡。

    (2)产后培育差,后期产卵的亲鳖(8月底)没有足够的能量积累就进入越冬期。由于饥饿,当冬天某时期内天稍暖和水温上升时就出沙泥觅食,若反复多次出伏觅食,但又捕不到食时,就会出现衰竭死亡。

    (3)在冬眠水温(15℃)以下进鳖,或越冬期翻动鳖,或者春天越冬没结束进鳖。这种情况下,鳖不能卧泥沙越冬,而在水底泥沙表面爬行,增加消耗。由于水温低,又不能进食最后导致衰竭死亡。

    (4)水环境不好。冬季12℃以下时,鳖是用鳃状组织呼吸的,所以水中的溶氧对鳖越冬影响很大。越冬期间池水面长期冰封会使鳖缺氧而死。池中有机质过多,耗氧过多,而使水体缺氧或产生氨气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也会使鳖中毒而死。

    (5)池水温及池面气温控制不好。鳖在越冬期间当水温超过12℃时,出水面呼吸,气温过低时就会出现鼻孔冻伤或呼吸系统炎症,然后长霉堵塞呼吸道或呼吸道炎症而死。

    (6)螨类寄生于雌亲鳖的输卵管中,可造成输卵管炎。盾腹吸虫可使肠穿孔,后睾吸虫和端吸虫可引起胆囊炎和胆汁混浊。蛭类吸附于鳖体表,使鳖不得安宁而降低食欲直至消瘦死亡。

    2.症状与病理变化:越冬死亡症像饲料性疾病一样,是个很复杂的疾病。诱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有死亡后上浮的、沉底的、死泥沙中的,有爬上岸死的。就死因而言,有内外伤的,有瘦弱的,有鼻霉及肺炎的,有寄生虫的,也有入冬前患病的。患病不同,死后表现也不同。 

    3.流行情况:特别是亲鳖的越冬其冬眠死亡症表现更为突出。一般死亡率在10%左右,高者达30%。亲鳖冬眠死亡症多为雌性个体。

    4.防治方法:

    (1)对亲鳖可搭建塑料大棚保温,延长亲鳖的吃食时间,增加肥满度。

    (2)对于冬天上浮亲鳖每千克注射 25 %的葡萄糖 5毫升和维生素C3毫升,每天一次,可救治部分亲鳖。

    (3)采取加深水位,越冬前及越冬期间洒生石灰消毒的办法,pH值达到7-8之间。

    (4)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放温室饲养。

    四十七、肿瘤

    1.病因不明。

    2.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鳖脖颈肿大,但不红肿。皮肤组织异常增生,出现疙瘩状的肉块,套在脖颈周围,以致其伸缩困难,甚至完全不能缩到甲壳内。这种肿瘤有时也发生在四肢与腹甲的连接处或尾部。患病鳖不食不动,不久便死亡。表层组织细胞肥大,胶原纤维束崩溃;色素细胞坏死,色素颗粒溃散;血管破裂,溃变的细胞浸入到皮下组织中,并与皮下组织肥大细胞交织在一起。

    3.流行情况:本病常年均可发生,但不常见。此病对商品鳖有危害,可引起死亡,但不常见。流行性不清。

    4.防治方法:尚无治疗方法。对于能抽出水的肿瘤,抽水后,注射氯霉素,消炎消肿。并可注射25%葡萄糖5毫升,以推迟其死亡时间。

    四十八、敌害

    1、鼠类

     危害最大的是老鼠(特别是水老鼠)和黄鼠狼。从鳖卵到成鳖都会受到袭击。在夜晚鳖产卵之时干扰鳖的生殖活动,又由于它的活动而震动卵,造成胚胎死亡。还会成群结队地窜入池中袭击稚幼鳖及体弱的成鳖。黄鼠狼对成鳖的偷袭则更为严重,它能在水中潜行,捕杀鳖,对鳖的养殖危害很大。

    2、鸟类

    较大型利嘴的鸟类,如乌鸦、鹰、红嘴鸥、翠鸟等,它们俯冲到水中能迅速捕捉稚幼鳖,有时也袭击成鳖。

    3、两栖爬行类

    ①蛇。它们能挖掘泥沙,吞食鳖卵,窜入水中吞食稚鳖,在稚鳖池中尤以水蛇危害最大。

    ②大型的青蛙和蟾蜍。体弱、壳软的稚鳖往往是它们袭击的对象。

    4、昆虫类

    ①螨和蚊子。在鳖浮出水面时,易被它们叮咬,引起皮肤起肿块,传染病原体,严重时会导致鳖的死亡。

    ②蚂蚁。嗅觉特别灵,腐臭的鳖卵、刚出壳的稚鳖,其身上带着的血腥味都会引来成群的蚂蚁将鳖咬死。

    以上敌害要根据其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 

信息说明

类型:
供应信息
编码:
1722946344.shtml
标题:
晋中美丽乡村草花种子价格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