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商情
入网

沁县附近有没有卖梅花鹿的

2018/07/13 16:25:19

来源:金农网用户中心


沁县附近有没有卖梅花鹿的www.lylsch.com1、场地的准备:鹿场搭建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的地方搭建鹿场。鹿活动量较大,鹿舍占地面积每头2~3平方米,运动场8~10平方米。用石板或平滑木板或水泥板铺地,使粪便等易清扫。在鹿场周围设置栏杆,高2.5~3米,以防鹿善跳而逃逸。不应选择在工矿区和公共设施附近,不要在被牛羊传染病污染过的地方或畜牧场旧址上建场。
  2、设施的准备:鹿舍、精粗饲料库房、饲料加工调制室、青贮窑(壕)、鹿茸和鹿其他产品加工室、兽医室、其他副业生产用的建筑。
  3、技术的准备:养鹿的技术主要靠自己到书本报刊杂志中学习或者中国鹿业网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养技术。
  4、饲料的准备:鹿场要有足够的饲料地或者有可靠的供应各种饲料的基地。完全圈养的梅花鹿每年每只平均需要精饲料350~400千克,需要粗饲料1200~1500千克。
  5、防疫的准备:梅花鹿抵抗力强,发病率低,在人工饲养下,发病较少,但有时也会香乙型脑炎、狂犬病、炭疽、大肠杆菌病等传染性病,在人工养殖时也要注意防治。
  6、引种的准备: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供种货源,掌握饲养的基本知识,要到有种苗经营资格单位购买的原则、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把好苗种的质量关、价格关。

以上信息由孔凡龙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方式

人:
孔经理(男)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15689750257;15689750257
在线咨询:
邮政编码:
电子邮箱:
联系地址:

金农网农业百科


    春末夏初是栽培平菇的好季节。但是,有些菇农由于操作不当,使菌棒出菇后变黄坏死、培养料变酸发臭、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等异常现象,使成功率、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群众经验,现将其异常现象原因及处理措施小结如下。
     一、菌袋出菇后小菇大批死亡
     春末夏初,有时菌棒出菇后,小菇大批变黄发软,基部变粗,继而枯萎腐烂成为死菇。原因:一是桑椹原基形成后,气温持续高温超过30℃,致使菌盖逐渐枯萎,造成小菇大批死亡;二是培养基过干,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幼蕾形成后出菇室或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若低于80%,小菇因菇体水分大量急剧蒸发而萎缩死亡;三是通风不良、菇室(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迅速提高,超过0.5%时就会形成大如拳头或柄粗盖小的大脚菇。当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时,幼菇会被闷死;四是喷水过多,使小菇体易致水肿,尔后变黄溃烂,引起病菌感染得病死亡。
    处理措施
     一是在出菇期间,气温过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可用井水喷洒出菇室或棚地面及四周,使温度降低到30℃以下,室外菇棚要加厚草帘或稻草遮阴,并加强通风换气管理;二是菌袋现蕾后,出菇室或棚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90%左右,每天喷水要达4~5次,每次喷水要做到少、细、勤、匀,幼蕾时切忌向菇体直接喷水;三是随着子实体长大,应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温时期,更要注意通风,确保出菇室或棚内空气新鲜;四是要正确掌握喷水量,既不能不喷水,也不能喷水过多。提高空气湿度主要是经常往地面及墙壁上洒水,尽量避免直接往幼菇子实体上喷水。
     二、部分料袋只有一端长菌丝
     在一个料袋的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则菌丝萎缩死亡。原因: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太多,抑制了菌丝生长;二是料袋紧靠锅壁排放,锅装水太满,相互间空隙太少,使蒸气循环受阻,冷凝水从灶壁流入靠一端的袋口,造成此端培养料过湿,影响菌丝生长受阻。
     处理措施
     一是灶顶砌成圆拱形,使冷凝水沿灶壁回流入锅;二是料袋排放应与灶壁间有一定距离,以免进水;三是料袋不要排得过挤,以加速蒸气循环,提高灭菌效果;四是单用橡皮筋或线绳扎口的料袋,菌丝定植后要把扎口松开一些增加通气量,最好采用塑料颈圈,盖纸封口,避免因缺氧而造成菌丝死亡。五是料袋中部应打一孔,将菌种(尤其是麦粒种)直接接入孔内,避免菌种与塑料袋直接接触,防止袋壁冷凝水浸死菌种。
     三、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
     有的菌袋,菌丝生长十分旺盛,但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有的经2~3个月仍不现蕾。原因:一是菌种选择不当。春末夏初栽培了中低温型品种;二是培养料的碳氮比不适宜;三是在母种扩接时,气生菌丝挑得过多,使原种、栽培种产生结块现象,则会严重影响子实体形成;四是菌丝长满后,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过早地打开袋口,使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厚菌膜,使菌蕾不能分化。
     处理措施
     一是春末夏初应栽培高温型平菇品种。如栽培了中低温型平菇品种,应将料袋两头扎紧,待秋季温度降低后再打开袋口出菇,可减少损失。也可将塑料袋去掉,将菌棒紧密横排在潮湿阴凉的地方,上覆2厘米左右的一层碎土,盖上草帘,也可大量出菇;二是合理配制培养料内的碳氮比。平菇在菌丝体阶段,培养料中较适宜的碳氮比为20:1,在子实体发生阶段,所需的碳氮比以30~40:1为好。如果培养料中碳氮比例失调,氮素过多,碳素不足,就会出现营养生长过旺,形成菌丝陡长现象,严重时甚至浓密成团,结成菌皮,使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推迟出菇,影响产量。麦麸、米糠、薯类和豆饼、玉米等含有较丰富的氮素,添加时应掌握适量。如果培养料出现碳氮比失调,应将表皮浓密的菌块挠去,喷0.5%葡萄糖或(0.5~1)×10 -6三十烷醇等含碳物质,调节碳氮比值。同时加强通风、光照及加大温差刺激,可使其尽快现蕾出菇;三是母种扩接次数不能过多;四是菌棒表面如形成厚菌膜影响出菇时,可用铁丝在菌袋两头戳洞,再用小钉耙挠去表面干菌膜,将菌袋浸入25℃以下水中8~12小时,待吸足水分后,再重新排放架上,给通风、光照和温差刺激,增加空气湿度,也会很快出菇。
     四、有的料袋中间出现大量菇蕾原因:
     一是装料不紧密,料与袋之间有空隙;二是灭菌时压力过大,胀破料袋或使料袋鼓起;三是装料或搬运中料袋刺破;四是菌丝生长阶段培养环境不适,如温差过大,光照较强,空气湿度较高等,均会促使料袋中部产生子实体原基。
    处理措施
     一是装料时要边装边压实,外紧内松,使培养料与袋壁紧密接触,不能留空隙;二是装料搬运要小
    心,避免料袋破损,蒸料后要缓慢放气;三是创造适宜菌丝发育的环境条件,培养室应进行遮光,保持温度恒定,相对湿度维持在70%左右。菌种培养室和出菇场地要分开。
     五、出现烧菌现象原因:
     烧菌是菌丝生长环境内的温度过高,如培养室温度达30℃以上时,就超出了菌丝生活力范围,室温达40℃时,菌棒就会发生烧菌,造成菌丝死亡。
     处理措施
     培养室内应保持恒温发菌,温度不能超过30℃。当培养室内温度超过30℃时,要及时翻堆、通风降温。为避免发生烧菌现象,夏季栽培最好在凉爽的室内进行,菌袋以单层排放为好,袋中插一支温度计,以观察料温变化。若温度较高,应及时向地面上洒些冷水,打开门窗进行通风等,采取降温措施。需指出的是培养料内温度一般比室温高3~5℃,应引起注意。
     六、菌丝未满袋出菇 原因:
     一是菌丝培养阶段环境条件不适宜,如培养料过干或过湿;装料时压得太紧;培养基内营养成分差;光线过强;温差太大;酸碱度不适宜;菌种菌龄太老等,使菌丝生活力减退。
     处理措施
     创造适宜菌丝生长发育的最佳条件,包括配料、含水量、酸碱度、温度、光照等,都要适合于营养生长的需要;二是选择优质、洁白、粗壮和生活力强的菌种。
     七、培养料变酸发臭
     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之后,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长。原因:一是培养料不够新鲜和干净,带有大量杂菌,特别是用了陈料,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由于料内的各类霉菌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便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二是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重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三是麦粒菌种与料袋紧密接触,由于袋壁冷凝水浸泡麦粒,使菌种腐烂;四是料内氮素营养过高,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
     处理措施
     一是栽培前要选好原料,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的培养料,拌料前在日光下曝晒2~3天;二是拌料时控制水分,勿过干过湿,棉子壳和水之比以 1:1.3~1.4为宜,其他作物秸秆加水量以1:1.4~1.5为好,水中加入0.1%~0.2%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三是酸臭味过重的培养料,应及早从袋内倒出,加入2%石灰水进行调节,使pH值达7.5左右,含水量达60%左右,重新播种栽培;四是如氨气过重,可加入2%的明矾水拌匀除臭。也可喷洒10%的甲醛配合溶液除臭;五是培养料如已腐烂发黑,只能作为优质肥料入田而不能用于栽培。栽培场地散布的臭味,可喷撒除臭剂除去。除臭剂配方是:硫酸亚铁5份,硫酸氢钠95份,磨成粉在常温下充分搅拌即成。

信息说明

类型:
供应信息
编码:
2519913304.shtml
标题:
沁县附近有没有卖梅花鹿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