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肥是微量元素肥料的简称。在生产上,人们往往只重视氮、磷、钾三大元素肥料的施用,忽视铁、铜、锌、硼、钼、锰等微量元素的使用。实践证明,微量元素肥料是不能用“三要素”肥料来代替的,如果土壤中尽管大量元素充足,而缺乏某一种微量元素,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出现生理性病害症状,严重时将不可救药而导致死亡。因此,在增施氮、磷、钾肥料后,还要注意作物的生理表现,及时断定作物出现的缺素症。作物只需少量微肥就可以满足正常生长的需要,但各种微肥从缺乏到过量的临界范围是很小的,同时微肥不是在任何作物和土壤上都有效,施用时有高度的针对性和选择性,稍有缺乏或过量就可造成对作物严重的危害。
正确的施用技术是提高微肥施用效果的关键。
1.要严格控制微肥施用量。微肥用量过大对作物会产生毒害作用,而且还可能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畜健康。因此要严格控制微肥用量,力求施用均匀。一般微肥可与氮、磷、钾肥拌匀后施用,避免局部浓度过高的危害。根外喷施微肥时,浓度要适宜,不可随意增加用量或提高浓度,如确需要高浓度时,以不超过规定浓度的20%为限。以免造成毒害作用。
2.要配合增施有机肥料。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料能大大提高施用微肥的效果,因为增施有机肥料既能增加土壤的有机酸,使微量元素呈可利用状态,同时又在微肥过量时,能缓解微肥毒性。况且有机肥本身就含有数量较多、种类齐全的微量元素。在微肥缺乏地区尤要注意加大有机肥料的施用量。
3.要配合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虽然微量元素和氮、磷、钾三要素都是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营养元素,但在农业生产中还是应首先满足作物对大量元素的需要,只有在施足大量元素的基础上,微量元素的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忽视了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一味依靠微肥发挥作用是不科学的。微肥必须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满足的重要条件下,才会表现出明显的促熟增产作用。如微量元素充足,而大量元素保持常量,则大量元素将成为促熟增产的限制因素。
4.要因作物和土壤制宜,合理施用。首先各种作物对不同的微肥有不同的反应,施用时要根据作物对微肥的敏感程度,确定施用量。需硼较多的作物有大白菜、萝卜、向日葵、豆科作物、油菜、甘蓝和烟草等,大多数谷类作物因对硼不敏感故需硼较少;需锰较多的作物有马铃薯、大豆、甘薯、洋葱、菠菜、莴苣等;需锌较多的有玉米、水稻、大豆、番茄、柑橘、桃等;需钼较多的是豆科作物和十字花科作物;缺铁则多发生在梨、桃等多年生果树上。其次由酸性火成岩发育而成的黄、红壤,硼、锌、钼等微量元素较为缺乏,在生产上应有针对性施用这些微肥。此外作物在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料的条件下,一般不易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症,因此施用微肥要有针对性,亦应因地因作物制宜, 对多年生植物(果树等)和多年连作的地块(保护地蔬菜等),要注意缺素的表现。在一地区某元素的丰缺,要经分析和试验来确定,只有针对性地施用所缺少微肥,才能提高施用效果,达到促熟、增产的目的。
5.要根据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施用方法。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很多,有土壤施肥、种子处理和根外追肥等。土壤施肥:即做基肥、种肥或追肥时把微量元素肥料施入土壤。这种施法虽然肥料的利用率较低,但有一定的后效。含微量元素的工业废弃物和缓效性微肥常采用这种施肥方法。种子处理:包括浸种和拌种两种方法。 浸种时将种子浸入微量元素溶液中,种子吸收溶液而膨胀,肥料随水进入。常用的浓度是0.01% ~0.1%,时间是12~24小时。拌种是用少量水将微量元素肥料溶解,将溶液喷洒于种子上,搅拌均匀,使种子外面沾上溶液后晾干播种,一般每千克种子用 2~6g肥料。根外追肥:即将微量元素肥料溶液用喷雾器喷施到植株上,通过叶面或气孔吸收而运转到植株体内。常用的溶液浓度是0.01%~0.1%。蘸秧根:这是水稻的特殊施肥法,其他需要移栽的农作物也可以采用蘸秧根的方法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