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俗称蛤蜊生活于近海泥沙或沙泥质潮间带营埋栖生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及日本、东南亚一带,下面将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要点详细介绍一下。
1、放苗前准备
1.1池塘选择选择底面平坦宽广、以中沙或细沙为主的沙泥底质(含沙量60%一70%),面积10--20亩,水深1—1.5m,海水密度1.006—1.025g/cm3,pH值在7.5—8.5范围内的池塘,作为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池塘。
1.2池塘消毒排干池水,用沙士添平池底洼地,拣去石块和杂质,分成宽约3m的畦,畦间开小沟作为排水与通道,对每一小畦经翻耕、耙平、用海水浸泡,水深一般为10--30cm。在播苗前一月,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含氯量25%以上的漂白粉1—2g兑水泼洒。
2、稚贝采集
2.1采苗点选择选择风平浪静、库滩坡度小、具有适量淡水注入,并以沙为主的沙泥底质,海水密度为1.010---1.020g/cm3的水库内湾作为稚贝采集点。
2.2采苗管理在青蛤繁殖季节里,要经常观察亲贝生活情况,滩面是否出现粉红色的粘液,是否有青蛤露于滩面。若发现上述情况,说明青蛤已开始排放精卵。这时清除滩面贝壳、石块及生物敌害,将滩面翻松。当发现青蛤产卵5----6天左右,将滩面耙松、整平以利蛤苗的潜钻。并将采集点滩面分成若干小畦,以便管理和排水。要及时疏沟排水,清除滩面上的虾、蟹、螺及浒苔等敌害生物。
2.3稚贝采集蛤苗附着后经过50---60天的培育生长而成为体长3---4mm的稚贝,体重可达每kg4000--6000粒。将采集到的稚贝,用 40目筛绢洗苗,移殖到已整理好的池塘中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到翌年4月,青蛤可长到1cm以上,体重可达每kg400---600粒。
3、播种
3.1稚贝运输一般青蛤稚贝苗在气温20℃左右时,离水只能活20---25小时,因此苗种离水后要尽量快运。为了保证苗种的成活率,在起运时要注意稚贝质量,洗去贝苗中的污泥及杂质,运输途中要防止日晒雨淋和闷热,苗种运输后要及时播种。
3.2播种方法播种时间一般在6月前后,一般可采用干播法,将稚贝苗均匀地撤播在培育池塘的苗埕上,然后再进水;也可采用湿播法,直接从小船上把刚运到的稚贝苗均匀地播撒在养殖池塘的蛤埕上,用这种方法可降低蛤苗的死亡率。
3.3播种密度由于环境不同,播种的密度不同,一般底质松软、含沙量较高的池底要比底质较硬的池底播得密些,个体大的播得疏一些,水位高的要适当多播些。一般播苗密度为:规格每kg4000粒至6000粒的青蛤苗,每亩池塘播25—35kg。经过近一年的饲养培育,到翌年4月,可长成体长1cm以上、体重达每kg400---600粒的大规格青蛤苗种,成活率可达70%以上,亩产量达150kg以上。
4、培育管理
4.1补苗稚贝苗播种后,有时往往遭到损失(如台风暴雨等),为了保证单位面积的产量,应及时地对所损失的苗种进行补种。
4.2换水和施肥利用池塘培育大规格青蛤苗种,应注意及时开闸进排水,每天换水量达30%一40%,池水透明度保持在60---70cm,透明度太大,大于80cm时,应适量施肥如鸡粪、无机氮、磷等。也可在池塘平整时,适量加入鸡粪、复合肥等作为基肥。透明度低于50cm时,应及时添加清洁的海水,也可用生石灰兑水泼洒全池,不仅可以增加池水透明度,同时增加池中钙质,有利贝苗快速生长。
4.3池堤加固及时加固池堤,检修泵闸,疏通进、排水沟渠。
4.4水质控制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对水中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严格控制。
4.5生物敌害防治防除生物敌害,主要为鱼类、蟹类、螺类。培育前要做好清池消毒工作,定期排水清除小鱼、虾、蟹,捞取水云、浒台等。
4.6自然灾害预防预防自然灾害,主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御台风、洪水、严寒、酷热等自然灾害袭击。
5、采收苗种
5.1采收时间翌年4月--6月份,排干海水,收获大规格青蛤苗种。
5.2蛤苗质量鉴别体质强壮的优良青蛤苗,贝壳有膨胀,具光泽,腹缘呈微红色,触之立即合壳,感觉灵敏。而质量差的青蛤苗色淡灰,缺乏光泽,左右壳较扁,触之闭壳缓慢。
5.3苗种运输运输青蛤苗前,应洗净,除去污泥及杂质,按蛤苗规格不同而分开包装,要缩短运输时间,及时进行成贝养殖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