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类型的农药品种交替使用
实践证明,有些中、低毒农药品种,不但可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病虫害防治问题,而且使用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目前的大多数病虫害,如使用常用的农药品种,只要能对症下药,适时用药且合理交替使用,基本上能够控制其发生危害。
二、新、老农药品种合理使用
在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和反复使用中证明,一些新农药对某些病虫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性,且价格合理,是值得推广应用的。但是,如果单一品种的连续使用,往往导致抗药性的迅速产生,一种新药很快便失去应用价值,这是生产中常遇见的现象。因此,在生产中,把新农药与一些综合性能仍较好的老农药品种交替使用,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产中,新、老农药品种合理搭配,只要使用得当,既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施药方法的改进
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抓好农业、生物、物理等各种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开展化学防治。但是,在实施具体的化学防治措施时,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面面俱到,那么,此时应抓准重点施药时期、重点生育阶段或重点部位。实践证明,这样既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减少了农药残留污染,又大大提高了施药效果。
四、杀虫剂的科学使用
科学地使用农药,就是要以最少的农药量,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并将农药的不良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使用农药呢?
(一)了解杀虫剂的特性,根据防治对象确定选用何种杀虫剂。各种杀虫剂都有一定的防治范围,有的宽一些,有的窄一些,有的只对某种害虫有作用。如要防治同期突发的多种害虫,就要选用防治谱宽一些的杀虫剂。若要有针对性地防治某种害虫,可选用选择性高的杀虫剂,尽量避免杀伤天敌。有时还要根据害虫的发生期长短选择持效期长的杀虫剂。
(二)做好害虫的预测预报工作,适时施药及时准确地预报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以及危害程度,以便有效地制定防治方案。一般来说,应该掌握在害虫幼龄期,在3龄前施药,这样能够充分发挥药剂的防治作用。总之,应掌握在害虫的敏感虫态施药。
(三)合理确定用药浓度和用药量。施药浓度,是决定药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浓度越高,药效越好。但是,一旦超过一定限度,药效并不会随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强。用药浓度过高,超过防治需要,不仅造成经济上、物质上的浪费,还可能会因药剂选择压力增大使害虫更快产生抗药性,而且还会使农作物产生药害,造成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但如果用药量太少或浓度过低,也不能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也同样是浪费人力和物力。因此,要严格按照各种药剂的使用规定,掌握好用药量和施药浓度。
(四)选用适宜的剂型,注意施药方法。不同的农药剂型,应该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一般来说,乳油、可湿性粉剂等,以喷雾、泼浇法为主;颗粒剂以撒施或深层施药为主;粉剂,采用喷粉、撒毒土法等;触杀性药剂以喷雾法为主。危害上部叶片的害虫,以喷雾和喷粉为主;钻蛀性或危害作物基部的害虫,则以泼浇或撒毒土法为主。凡夜出危害或卷叶危害的害虫,以傍晚施药效果较好。喷粉、喷雾宜在早晨露水干后进行。但不论使用哪种施药方法,都要根据规定的药量和浓度,喷匀喷足,使之在农作物表面覆盖、展着良好,以增加害虫接触药剂的机会,提高药效。防治活动性强的害虫,先从田的四周喷起,再向中间包围。
(五)杀虫剂的合理轮用和混用。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来防治某一种害虫,害虫很容易产生抗药性;而如果轮换使用性能相似而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就会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农药的合理混用,也可提高防治效果,还可扩大防治对象,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但不能盲目混用,否则不仅造成浪费,还会降低药效,甚至引起人、畜中毒等不良后果。
此外,应按照国家规定的农药管理办法做好农药的安全贮存和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