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一、标准化播种技术 (一)选用优种合理布局 良种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各地应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品种布局,高优并重,选择综合抗逆性好的良种,发挥其优良的抗旱耐寒、节水抗逆、高产稳产潜力,切忌一味求新、频繁更换品种。山西省中部麦区应选择冬性、强冬性品种,南部应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 1、南部水地可种植:济麦22、良星99、临优2069、临汾8050、舜麦1718、烟农19、临优2018、晋麦83、晋麦84、临远8号等。 2、南部旱地可种植:临丰3号、晋麦79、晋麦85、临抗11号、临抗19、运旱21-30、晋麦47、运旱20410、长6359等; 3、中部晚熟水地可种植:京冬8号、中优206、京9428、长4738、太5902、晋太9923、中麦175、长麦6686、汾4846等; 4、中部晚熟旱地可种植:长6878、泽麦2号、太10604,长麦6135、长7016等。 (二)适期播种 小麦适播期平均气温为14℃-18℃,其中旱地和冬性品种适当早播;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南部麦区旱地适播期为9月25日-30日,中部晚熟麦区旱地适播期为9月20日-25日,越冬期叶龄达5.0-6.0片叶龄,亩总茎蘖数80万-90万为宜,既要避免早播冬前旺长,水肥消耗过多,抗冻性降低,春季弱苗,又要避免播种过晚群体小,遇冬春阶段性干旱,群体偏小影响产量;南部水地适播期为10月5日-10日,中部晚熟水地适播期为10月1日-5日,越冬期叶龄在4.5-5.5片叶龄,亩总茎蘖数在60万-80万为宜。 (三)适量播种 播量应根据品种、播期和肥力合理调整。品种上,主茎分蘖并重型品种播量适当减少,主茎成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期上,早播播量减少,晚播播量增加;地力水平上等,高肥力田块,播量适当减少,低肥力田块适当增加,但不能过大,以免基本苗过大,而造成弱苗。适播期内旱地每亩适宜播量为7.5-10公斤,水地每亩适宜播量为:条播12.5-15公斤,撒播15-17.5公斤。适播期外提前或推后1天,每亩减少或增加播量0.5公斤。 (四)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旋耕播种已成为小麦主要播种方式。旱地一般旋耕播种镇压等一次性完成,水地玉米秸秆还田后旋耕播种,都易造成“虚土层”太厚,播种深浅不一。播种过深、出苗期长、养分消耗多弱苗,不仅影响冬前分蘖,而且易感染腥黑穗病等;播种过浅,易造成“吊死苗”,抗旱、抗冻和后期抗倒伏能力降低。因此,整地播种应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深即深耕2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细即适时耙地,耙碎明暗坷垃;平即耕地前粗平,耕后复平;实即上松下实,不漏耕漏耙,无加空暗垄;足即底墒充足,粘壤耕层土壤含水量应在20%以上、壤土18%以上、沙土16%以上,约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确保一播全苗。 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应采用大马力秸秆粉碎机械,高速旋转低速运行使秸秆完全粉碎,要求长度小于5厘米,并去除压倒未粉碎秸秆,地头过多秸秆应撒匀,配合深松、旋耕两遍,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匀接触,促进腐熟,避免吊根黄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水地麦田,玉米收获后,立即秸秆还田,连续2-3年未深耕翻或深松麦田应先深翻或深松一遍后,再旋耕播种。 三、深耕、深松、耙耢(耱)和镇压技术 (一)深耕、深松 小麦的根系可下扎2米以下,连续旋耕播种使土壤在15-20厘米处形成犁底层,不利于根系下扎。深耕或深松可打破犁底层,增强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深耕还可掩埋有机肥料、粉碎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因此,一般旋耕播种2-3年的田块,应耕翻或深松1年。 (二)耙耢(耱) 耙耢(耱)可破碎坷垃,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机耕或旋耕后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沉实土壤,破除坷垃,保墒。 (三)镇压 播种前镇压要求上虚下实,避免秸秆还田使土壤悬虚;播种后镇压可以增强土壤与种子的紧密接触程度,使种子容易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增强小麦抗旱能力。播后镇压的时间和工具,视土壤水分而定,一般应随播随压。但土壤过湿的麦田,应适当推迟镇压时间,以防板结,影响出苗。 四、重施底氮(肥)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麦田应配套重施底氮(肥)技术,可有效调节土壤碳/氮比,避免生物争氮,增加分蘖和总茎数,提高成穗数而增产。氮肥可采取一次性底施,实现高产,或采取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实现产量品质同步提高。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需亩施纯氮18公斤、P2O59公斤、K2O7公斤;亩产500-600公斤麦田:需亩施N16公斤、P2O57公斤、K 2O6公斤;亩产400-500公斤麦田:需亩施N14公斤、P2O56公斤、K2O5公斤;亩产400公斤以下麦田:需亩施纯氮12公斤、P2O55公斤、K2O4公斤。 五、冬水前移技术 确保足墒播种基础上,冬水前移限量浇水,即浇越冬水时间由传统昼消夜冻(12月中下旬),提前到冬小麦三叶期以后(11月中下旬),亩浇水量由50m3减少到30m3。不仅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秸秆腐烂,还有效解决土壤悬虚,塌实土壤,促进冬前分蘖和次生根喷发,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和产量。浇水后墒情适宜应及时中耕松土或耙耱保墒,弥封土壤裂缝,确保安全越冬,并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冬水春用。 六、拔节期增量灌水技术 连续秸秆还田使土壤蓄墒保水能力提高,加之中耕松土或耙耱保墒措施,可将春浇时期由返青起身期适当推迟到拔节期,并采取增量灌水,即由50m3/亩增加到60m3/亩,不仅可满足小麦后期对水分的需求,减少不育小花小穗,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还可有效抵御晚霜冻害或低温冷害,实现节水高效栽培。 七、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一喷三防”技术 近年来,因耕作制度改变和连续秸秆还田,导致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和金针虫)虫口密度逐年增加,土传(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及苗期病害(腥黑穗病)加重,使用包衣种子、拌种或土壤处理是最有效防控措施。未包衣种子可在播种前一天进行拌种。根病发生较重地区和地块,可选用2%戊唑醇(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 (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按未包衣种子50公斤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毫升加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三唑酮粉剂75克)或2%戊唑醇湿拌剂75克放入喷雾器内,加水3公斤搅匀边喷边拌,拌后堆闷3-4小时,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旱地小麦拌种时可亩添加50克磷酸二氢钾或旱地龙50-60克兑水2.5公斤,拌种25公斤,促进生根,提高抗旱能力。 对地下害虫、吸浆虫重发区和田块,还应进行土壤处理。土壤处理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加水1~2公斤,兑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2.5~3公斤,兑细土15~20公斤,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兼有干热风,可选用杀蚜虫的药剂+防治病害的药剂+抗干热风增产剂,即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进行全田均匀喷雾。可起到杀虫、治病、抗干热风,一喷三防之作用。 八、小麦防冻减灾高产技术 小麦的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防御冻害一是选用冬春性适宜品种,搞好品种布局;二是按照品种冬春性,合理安排播种期,在适播期冬性强的品种应适当早播,春性强的品种适当晚播;三是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冬前苗龄5叶1心~6叶,安全越冬;四是一旦发生冻害,立即补肥浇水,促进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损失。 九、旱地小麦抗旱防冻高产栽培技术 一是选用抗旱抗冻生态型品种,建立“一主二副三搭配”的用种制度。“一主”是指以冬性品种为主干品种;“二副”是指早播或晚播时搭配使用的强冬性品种和弱冬性品种;“三搭配”指强冬性、冬性、弱冬性三种生态类型的品种合理搭配使用。二是确定麦苗抗旱防冻生态指标,严格掌握适期播种。南部旱地小麦播期为9月20日至9月30日,中部旱地小麦播期为9月15日至9月25日。三是麦秸还田,氮磷配合,重施氮肥。四是隔年深松(耕),播前旋耕,耕后细耙;留沟播种,播后镇压,改善土壤水温条件,提高麦苗抗冻能力。五是控制“三虫”,预防“三病”。采取药剂拌种,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兼治麦蚜、麦红蜘蛛和黄矮病。锈病、白粉病和腥黑穗病重发区,采取两种药剂拌种,综合防治。 十、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在推广应用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地膜覆盖田块应土层深厚,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较高,亩产水平在200公斤左右的壤质肥旱地实施,肥力水平低、沙壤或重粘壤均不适宜实施;二是地膜覆盖地区年降雨量应达到400毫米以上,且伏期降雨应达到或高于常年降雨量,伏旱年份或地区不宜进行地膜覆盖,同时地膜覆盖田块应做好伏期深翻耕,充分纳雨蓄墒,增加深层土壤贮水量,播前应做好保墒;三是地膜覆盖是一种耗水高产栽培技术,同地块连续实施地膜覆盖,土壤深层水分过度消耗,若深层土壤含水量得不到有效补充,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将大打折扣,可与露地栽培轮换播种;四是整地质量差,残茬多,地面不平的地块,应重新深耕或旋耕,深埋残茬,耙实土壤,达到地面平整、无坷垃、无残茬,上虚下实,方可覆盖地膜;五是地膜覆盖后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快、分蘖能力强。因此,播种期应较露地麦田推迟5-7天,适当减少播量,以防冬前旺长,同时还应适当增加肥料投入,以防早衰;六是缩小行距或增加播幅提高成穗数;七是地膜覆盖麦田,应进行膜侧划锄保墒,减少未覆盖行间蒸发,及时查膜,对破损或大风揭膜地方及时培土护膜,生长后期适时揭膜,降低地温,防止根系早衰,延长灌浆时间。
一、标准化播种技术
(一)选用优种合理布局
良种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各地应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品种布局,高优并重,选择综合抗逆性好的良种,发挥其优良的抗旱耐寒、节水抗逆、高产稳产潜力,切忌一味求新、频繁更换品种。山西省中部麦区应选择冬性、强冬性品种,南部应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
1、南部水地可种植:济麦22、良星99、临优2069、临汾8050、舜麦1718、烟农19、临优2018、晋麦83、晋麦84、临远8号等。
2、南部旱地可种植:临丰3号、晋麦79、晋麦85、临抗11号、临抗19、运旱21-30、晋麦47、运旱20410、长6359等;
3、中部晚熟水地可种植:京冬8号、中优206、京9428、长4738、太5902、晋太9923、中麦175、长麦6686、汾4846等;
4、中部晚熟旱地可种植:长6878、泽麦2号、太10604,长麦6135、长7016等。
(二)适期播种
小麦适播期平均气温为14℃-18℃,其中旱地和冬性品种适当早播;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南部麦区旱地适播期为9月25日-30日,中部晚熟麦区旱地适播期为9月20日-25日,越冬期叶龄达5.0-6.0片叶龄,亩总茎蘖数80万-90万为宜,既要避免早播冬前旺长,水肥消耗过多,抗冻性降低,春季弱苗,又要避免播种过晚群体小,遇冬春阶段性干旱,群体偏小影响产量;南部水地适播期为10月5日-10日,中部晚熟水地适播期为10月1日-5日,越冬期叶龄在4.5-5.5片叶龄,亩总茎蘖数在60万-80万为宜。
(三)适量播种
播量应根据品种、播期和肥力合理调整。品种上,主茎分蘖并重型品种播量适当减少,主茎成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期上,早播播量减少,晚播播量增加;地力水平上等,高肥力田块,播量适当减少,低肥力田块适当增加,但不能过大,以免基本苗过大,而造成弱苗。适播期内旱地每亩适宜播量为7.5-10公斤,水地每亩适宜播量为:条播12.5-15公斤,撒播15-17.5公斤。适播期外提前或推后1天,每亩减少或增加播量0.5公斤。
(四)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旋耕播种已成为小麦主要播种方式。旱地一般旋耕播种镇压等一次性完成,水地玉米秸秆还田后旋耕播种,都易造成“虚土层”太厚,播种深浅不一。播种过深、出苗期长、养分消耗多弱苗,不仅影响冬前分蘖,而且易感染腥黑穗病等;播种过浅,易造成“吊死苗”,抗旱、抗冻和后期抗倒伏能力降低。因此,整地播种应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深即深耕2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细即适时耙地,耙碎明暗坷垃;平即耕地前粗平,耕后复平;实即上松下实,不漏耕漏耙,无加空暗垄;足即底墒充足,粘壤耕层土壤含水量应在20%以上、壤土18%以上、沙土16%以上,约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确保一播全苗。
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应采用大马力秸秆粉碎机械,高速旋转低速运行使秸秆完全粉碎,要求长度小于5厘米,并去除压倒未粉碎秸秆,地头过多秸秆应撒匀,配合深松、旋耕两遍,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匀接触,促进腐熟,避免吊根黄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水地麦田,玉米收获后,立即秸秆还田,连续2-3年未深耕翻或深松麦田应先深翻或深松一遍后,再旋耕播种。
三、深耕、深松、耙耢(耱)和镇压技术
(一)深耕、深松
小麦的根系可下扎2米以下,连续旋耕播种使土壤在15-20厘米处形成犁底层,不利于根系下扎。深耕或深松可打破犁底层,增强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深耕还可掩埋有机肥料、粉碎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因此,一般旋耕播种2-3年的田块,应耕翻或深松1年。
(二)耙耢(耱)
耙耢(耱)可破碎坷垃,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机耕或旋耕后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沉实土壤,破除坷垃,保墒。
(三)镇压
播种前镇压要求上虚下实,避免秸秆还田使土壤悬虚;播种后镇压可以增强土壤与种子的紧密接触程度,使种子容易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增强小麦抗旱能力。播后镇压的时间和工具,视土壤水分而定,一般应随播随压。但土壤过湿的麦田,应适当推迟镇压时间,以防板结,影响出苗。
四、重施底氮(肥)技术
玉米秸秆还田麦田应配套重施底氮(肥)技术,可有效调节土壤碳/氮比,避免生物争氮,增加分蘖和总茎数,提高成穗数而增产。氮肥可采取一次性底施,实现高产,或采取70%底施+30%拔节期追施,实现产量品质同步提高。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需亩施纯氮18公斤、P2O59公斤、K2O7公斤;亩产500-600公斤麦田:需亩施N16公斤、P2O57公斤、K
2O6公斤;亩产400-500公斤麦田:需亩施N14公斤、P2O56公斤、K2O5公斤;亩产400公斤以下麦田:需亩施纯氮12公斤、P2O55公斤、K2O4公斤。
五、冬水前移技术
确保足墒播种基础上,冬水前移限量浇水,即浇越冬水时间由传统昼消夜冻(12月中下旬),提前到冬小麦三叶期以后(11月中下旬),亩浇水量由50m3减少到30m3。不仅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秸秆腐烂,还有效解决土壤悬虚,塌实土壤,促进冬前分蘖和次生根喷发,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和产量。浇水后墒情适宜应及时中耕松土或耙耱保墒,弥封土壤裂缝,确保安全越冬,并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冬水春用。
六、拔节期增量灌水技术
连续秸秆还田使土壤蓄墒保水能力提高,加之中耕松土或耙耱保墒措施,可将春浇时期由返青起身期适当推迟到拔节期,并采取增量灌水,即由50m3/亩增加到60m3/亩,不仅可满足小麦后期对水分的需求,减少不育小花小穗,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还可有效抵御晚霜冻害或低温冷害,实现节水高效栽培。
七、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一喷三防”技术
近年来,因耕作制度改变和连续秸秆还田,导致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和金针虫)虫口密度逐年增加,土传(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及苗期病害(腥黑穗病)加重,使用包衣种子、拌种或土壤处理是最有效防控措施。未包衣种子可在播种前一天进行拌种。根病发生较重地区和地块,可选用2%戊唑醇(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 (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按未包衣种子50公斤用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毫升加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三唑酮粉剂75克)或2%戊唑醇湿拌剂75克放入喷雾器内,加水3公斤搅匀边喷边拌,拌后堆闷3-4小时,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旱地小麦拌种时可亩添加50克磷酸二氢钾或旱地龙50-60克兑水2.5公斤,拌种25公斤,促进生根,提高抗旱能力。
对地下害虫、吸浆虫重发区和田块,还应进行土壤处理。土壤处理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250~300毫升,加水1~2公斤,兑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2.5~3公斤,兑细土15~20公斤,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
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兼有干热风,可选用杀蚜虫的药剂+防治病害的药剂+抗干热风增产剂,即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克,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克,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0公斤进行全田均匀喷雾。可起到杀虫、治病、抗干热风,一喷三防之作用。
八、小麦防冻减灾高产技术
小麦的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防御冻害一是选用冬春性适宜品种,搞好品种布局;二是按照品种冬春性,合理安排播种期,在适播期冬性强的品种应适当早播,春性强的品种适当晚播;三是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冬前苗龄5叶1心~6叶,安全越冬;四是一旦发生冻害,立即补肥浇水,促进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损失。
九、旱地小麦抗旱防冻高产栽培技术
一是选用抗旱抗冻生态型品种,建立“一主二副三搭配”的用种制度。“一主”是指以冬性品种为主干品种;“二副”是指早播或晚播时搭配使用的强冬性品种和弱冬性品种;“三搭配”指强冬性、冬性、弱冬性三种生态类型的品种合理搭配使用。二是确定麦苗抗旱防冻生态指标,严格掌握适期播种。南部旱地小麦播期为9月20日至9月30日,中部旱地小麦播期为9月15日至9月25日。三是麦秸还田,氮磷配合,重施氮肥。四是隔年深松(耕),播前旋耕,耕后细耙;留沟播种,播后镇压,改善土壤水温条件,提高麦苗抗冻能力。五是控制“三虫”,预防“三病”。采取药剂拌种,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兼治麦蚜、麦红蜘蛛和黄矮病。锈病、白粉病和腥黑穗病重发区,采取两种药剂拌种,综合防治。
十、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
地膜覆盖技术在推广应用上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地膜覆盖田块应土层深厚,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较高,亩产水平在200公斤左右的壤质肥旱地实施,肥力水平低、沙壤或重粘壤均不适宜实施;二是地膜覆盖地区年降雨量应达到400毫米以上,且伏期降雨应达到或高于常年降雨量,伏旱年份或地区不宜进行地膜覆盖,同时地膜覆盖田块应做好伏期深翻耕,充分纳雨蓄墒,增加深层土壤贮水量,播前应做好保墒;三是地膜覆盖是一种耗水高产栽培技术,同地块连续实施地膜覆盖,土壤深层水分过度消耗,若深层土壤含水量得不到有效补充,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将大打折扣,可与露地栽培轮换播种;四是整地质量差,残茬多,地面不平的地块,应重新深耕或旋耕,深埋残茬,耙实土壤,达到地面平整、无坷垃、无残茬,上虚下实,方可覆盖地膜;五是地膜覆盖后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快、分蘖能力强。因此,播种期应较露地麦田推迟5-7天,适当减少播量,以防冬前旺长,同时还应适当增加肥料投入,以防早衰;六是缩小行距或增加播幅提高成穗数;七是地膜覆盖麦田,应进行膜侧划锄保墒,减少未覆盖行间蒸发,及时查膜,对破损或大风揭膜地方及时培土护膜,生长后期适时揭膜,降低地温,防止根系早衰,延长灌浆时间。
以上信息由吴国迎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