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鲈又名黄腹鱼,属于鲈鱼目,其分类学地位属于独特的旁支,目前没有准确的科、属汉语名。在原产地澳洲,金鲈被流到各地,由于适应性强,到处都有其种群定居,无论游钓业还是养殖业,金鲈都是颇受欢迎的对象。
1 生物学特性 ?
1.1 形态特征 金鲈有典型鲈形目的特征,头部深色,口部逐渐变尖;成鱼下颚突出,口上位;下颚上有一些明显的开孔,尾鳍圆形;第一背鳍高于第二背鳍;腹鳍前位,生于胸鳍正下方;臀鳍有鳍棘。背部颜色从深褐到橄榄绿或青铜色,侧部和腹部变浅呈黄色和白色。鳍为黄色,腹鳍上可能出现红色或白色的边线。鳞片中不规则地夹杂有金色的鳞片。因此也被叫做黄腹鱼。该鱼的体色与生活环境中的水的浑浊度有关。金鲈口裂大,上下颚骨,梨骨及咽部上下均有牙齿,细密坚固,鳃耙较短,长有细小结粒,肠长小于全长的一半。?
1.2 栖息习性 金鲈能较快适应新环境,在条件不同的水体中都可发现这种鱼。它比较喜欢生活在温暖、浑浊,静止或微流的河弯中,在澳洲金鲈被称作“十分耐寒”的鱼类。金鲈属广温性鱼类,其存活温度为3℃~37℃,最适生长温度为23℃左右。金鲈对溶的要求较 ,在3毫克/升时依然无恙,适宜的pH值为7.0~7.5。?
1.3 食性 在自然界金鲈是一种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水生昆虫、软体动物、 小型鱼类、植物种子等。金鲈捕食昆虫和小鱼虾活体饵料与鳜鱼、乌鳢的突击行为相似。但 种内个体不自相残杀,偶有追咬现象。?
1.4 生长习性 金鲈生长较快,最大个体达76cm,23kg,常见个体重5kg左右。鱼苗当年可 长到150左右,翌年可达500~1600g,个体规格差异主要取决于适口饵料的丰歉。雌性生长 快于雄性,养殖一年可达市场规格。?
1.5 繁殖习性 金鲈性成熟年龄一般为雌鱼3~4龄,雄鱼2~3龄,雌鱼成熟个体重1.5kg左右。金鲈繁殖能力较强,一般2.5kg的雌鱼产卵量为500万粒,相对怀卵量约20万粒/kg。影响金鲈产卵的因素较多,如水温、水位、光照等,繁殖季节、繁殖种群的很长距离的生殖洄游。当水温达23℃~26℃时,开始交配产卵,产卵期延续较长,一般在夜晚产卵。金鲈的卵在水中吸水变硬,直径3.3~4.2mm,表面为薄而透明的绒膜,不具粘性,属漂浮性卵。早期发育快,在水温20℃~31℃,经24~33小时可孵化成仔鱼。出膜鱼苗全长3.2~5.0cm,可漂浮,大约3~5天后积极游动并开始摄食浮游生长。20~25天后鱼苗发育完全。由于金鲈在静水中可以达到性成熟,但不能完成繁殖,所以澳洲科学家利用HCG和CPG诱导其排卵和产卵。 目前认为使用500IU/KG HCG3可获得平均孵化率87.5%,效果较好;也可将200IU/kg HCG加2 ~5mg/kg CPG注射,在水温25℃时经26~28小时后产卵,同样能达到满意效果。?
2 苗种培育 ?
鱼苗孵化出来时个体较小,由于卵黄囊很快被吸收,故很引起发育不良。此阶段关键要有丰富的适口饵料,以较小的无节幼体为好。因此需要按计划安排好池塘,培育水质,肥度适中。澳洲养殖者的做法是:a.冬季干塘,春季对池底作浅的翻耕;b.放鱼前一周灌水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c.鱼苗孵出后暂养两周左右(含脱膜至游动阶段下塘,放养密度为1 00尾/cm?2。d.当鱼种长到3cm左右(约需一个月),即可排水捕苗,运输前要暂养一天。e. 苗种培育期间要注意监测水质,防病治病。?
3 人工饲养管理 ?
在我国养殖金鲈既要因地制宜又要重视其生态特点,创造条件,使其尽快适应新的栖息环境。在原产地澳洲,主要采取两种养殖,一是“广种薄收的形式”,在水库、池塘放养密度一般每亩不超过200尾鱼种,饵料来源一部分为人工配合饲料,一部分来自水体中饵料生物资源的增殖;二是小水体集约化饲养,以培育鱼种为主,在土池、水泥池,玻璃缸或资料水槽中,每立方米水体放养几百尾、数千尾不等,保持常流水,或者恒温,有仪器自动监测设备 ,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生产效率高,饲养周期短。?在我国现有培育条件下,养殖金鲈并不太难,只要循序渐进,也一定能达到引种驯化及推广 的目的。
a.水质要求“肥活嫩爽”。金鲈喜清爽水质,但不象鳜鱼那样只要求水清而不要求 水“肥”,而金鲈还要求水“肥”——浮游生物丰富。“又清又肥”看起来有些对立,实际 上通过适度施肥(如马粪、牛粪、大草等)培育浮游生物,同时配备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即可 达到目的。
b.饲料要求适口、充足。鱼种阶段可从其它水体捞取“红虫”投喂,也可投饲豆 渣,微粒颗粒饵料等,大鱼种至成鱼期间投喂适口颗粒饲料、浮萍、切碎的青饲料、蝇蛆、豆饼等,要搭建饵料台,避免饵料落入水体底部败坏水质。
c.加强管理,注意水质变化,防逃、防盗、防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注意越冬期间的管理,越冬池水深不低于1.8m 。浅池开挖深坑,每500尾鱼要3平方米鱼巢一个,以利鱼种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