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菌性疾病
(一)体表溃疡病 又称梅花斑病
病原:产气单胞菌 症状:是黄鳝成鱼阶段的主要疾病,终年可见,危害较大。病鳝体表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形如黄豆的红斑,尤其是腹部两侧烂成漏斗状,若剥出,往往在腹部出现蚕豆大小的紫斑;严重者表皮烂成漏斗状,甚至可见骨骼和内脏,尾梢部分烂掉,最后消瘦死亡。
预防:1、放养前鳝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消灭病原体。2、注意不使鳝体受伤,若发现受伤,应药浴预防。3、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4、鳝鱼池投放几只癞蛤蟆和少量的泥鳅。
治疗:1、外用含氯消毒剂,如强氯精、优氯净、漂白粉、二氧化氯等。2、内服达克菌20克/400千克鱼体重或内服维鱼康50克/100千克鱼体重,1日1次,连服3~5天。3、民间土法:患病后,急取1~2只剥皮的癞蛤蟆,用绳子系好,在池内拖几遍。
(二)肠炎病又称烂肠瘟
病原: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病鳝反应迟钝,食欲减退,体色发暗,肛门红肿突出,肠壁充血,变薄,肠内无食,轻压腹部有黄色或红色粘液从肛门流出。
预防:1、正常饵料供应,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掌握投饲“四定”、“四看”技术。2、及时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洁。3、发病季节每10~15天用1次含氯制剂消毒或涤菌净消毒。
治疗:1、外用含氯制剂消毒或涤菌净消毒。2、内服达克菌20克/400千克鱼体重,1日1次,连服3~5天。3、内服大蒜泥每1公斤饲料中拌200克,连续3天,每天一次。4、每100公斤鱼用地锦草、辣蓼或菖蒲0.5公斤煎汁拌饵投喂。
(三)腐皮病
病原:嗜纤维粘细菌
症状:表皮出现灰白色斑块,斑块下皮肤发炎充血,呈现不明显的小红斑。随着病情加重,粘液脱落,红斑连成片,皮肤腐烂,严重时口腔出血,尾部溃烂。
预防:1、放养时用10克/m3的漂白粉浸洗鳝鱼体20分钟。
2、发病季节每10~15天用1次含氯制剂消毒或涤菌净消毒。3、捕捞运输尽量注意不让鳝体受伤。
治疗:1、外用复消洁消毒,浓度0.3~0.4ppm。2、用100克针的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擦洗患处。3、用20~50克升的食盐水浸洗病鳝15~20分钟。
(四)烂尾病
病原:产气单胞菌
症状:尾柄充血发炎,直到肌肉坏死溃烂,病鱼反应迟钝,头伸出水面,严重时尾部烂掉,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预防:1、运输过程中,防止尾部机械损伤。2、放养密度适当,可与少量的泥鳅混养。3、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
治疗:1、外用金霉素药液浸洗鱼体,浓度为每毫升0.25单位。2、全池泼洒涤菌净,0.25~0.45ppm。3、内服维鱼康50克/400千克鱼体重,1日1次,连服3天。
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一)锥体虫
病原:锥体虫
症状:该病流行在6~8月,由于锥体虫寄生在黄鳝体的循环系统,故大多数感染锥体虫的黄鳝成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
防治:1、用生石灰清塘,消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水蛭。2、用0.7克针的二氯化铜全池遍洒,杀灭水蛭。
(二)毛细线虫
病原:毛细线虫
症状:鱼体消瘦,病鱼头部宽于躯干部,肠内肉眼可见胞囊。并伴有水膨胀病、肠炎病发生,肛门红肿。
防治: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病原及虫卵进行预防。
2、内服驱蠕净,1日1次,连续4~7天,20克/100千克体重。
3、中草药贯众、苦楝树根皮合剂熬水内服,连续6天,500克/100千克体重。
(三)棘头虫
病原:棘头虫
病因:剑水蚤等桡足类被黄鳝吞食而感染,并在黄鳝的前肠中营寄生生活。
症状:棘头虫主要寄生胃肠交界处。大量寄生时可引起肠道梗塞,患病鳝鱼鱼体消瘦,食欲减退,严重时引起肠穿孔。
防治:1、排干池水,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曝晒,杀死中间寄主。2、外用晶体敌百虫0.5ppm泼洒,杀死中宿主。3、内服驱蠕净,1日1次,连续4~7天,20克/400千克体重。
(四)黑点病
病原:复殖类吸虫后囊蚴
症状:黄鳝发病初期体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随后,小圆点颜色变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病鳝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防治:1、生石灰彻底清塘,消灭病原,消除中间宿主椎实螺。2、0.5~0.7ppm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3、内服驱蠕净,1日1次,连续4~7天,20克400千克体重。
三、其它方面的疾病
(一)发烧病
病因:放养密度过大,没有及时换水致使鳝鱼体表分泌的粘液大量聚集,发酵,释放大量的热量,水温上升,溶氧降低。多发于7~8月,长途运输。
症状:鳝鱼体表发热,焦躁不安,相互缠绕,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1、放养密度适宜,投入少量泥鳅。2、定期注水,保持水质清洁。3、在运输或暂养时,可定时用手上下捞抄几次。
(二)感冒病
病因:由于注入新水的温度太低,造成水温差过大,黄鳝一时不能适应而大量死亡。
防治:使用温度太低的井水、泉水、水库底层水时应先经过曝晒接近鳝鱼池水温时方可注入。
(三)痉挛病
病因:可能是环境因子恶化引起。
症状:该病主要出现于鳝苗人箱一周后,批量发病,10~12天后开始死亡,1个月后死亡结束。头部极度痉挛,身体呈卷曲状,易受惊,且受惊后,窜跳严重,常有不自觉的撕咬。身体表面及内脏器官无炎症。
防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如严格按照苗种采集技术采集苗种、运输苗种。严格实施日常管理措施,可杜绝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