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海蜇与鱼、虾、贝多品种立体混合养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多,各品种生活习性差异大,养殖生态环境的调控既要考虑到水的理化指标,更要考虑到生物指标如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如何使池水保持鲜、活、肥、嫩、爽,为养殖生物的生长提供优良、稳定的生态环境,是养殖能否稳产高产的关键。 物理调控 控制水位、调节水温 根据养殖季节和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通过控制水位来调节水温。春季水位宜浅不宜深,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贝类如溢蛏通常在4月中上旬放苗,水位控制在70~2000px为宜。海蜇放苗时,水位120厘米以上。养殖中后期和高温季节,保持最高水位。9月下旬以后,水位3750px。 加注淡水、调节盐度 对于高盐度养殖区,可以通过加注淡水,将盐度调节到18~30。 生物调控 控制有害藻类 甲藻是海蜇养殖中危害最大的藻类,春季纳潮肥水时,要在大潮汛接近平潮时开始进水,进水后镜检水样,如果没有甲藻,则可以施肥肥水。养殖过程中,对于换水时混人的甲藻,利用其上浮的习性,在下风头局部聚集区用40毫克~500毫克/升漂白粉及时予以杀灭,避免其形成优势种群。 接种单胞藻稳定生物环境 自然条件下,水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优势种群形成的随机性很大,如果是不良藻类如甲藻形成优势种群,会造成严重危害。小球藻具有广温、广盐、繁殖快、易培养、种群稳定的特点,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向池塘接种小球藻,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优势种群,通过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保持优良、稳定的生物环境。3月初,池塘进水30厘米,用100毫克/升漂白粉全面清塘,杀灭水中所有藻类和病敌害生物,待漂白粉失效后,每667平方米接种高浓度小球藻液100升,施氮肥10毫克/升、磷肥5毫克/升。待小球藻繁殖起来,形成优势种群后,再逐渐添加自然海水。养殖期间,根据池塘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情况,补充一定数量的小球藻,以保持其种群优势。小球藻接种宜选择在晴天的早晨或上午进行。 接种浮游动物 春季浮游植物繁殖起来后,如果浮游动物少,可以向池塘接种挠足类、枝角类,以促进其繁殖,增加饵料丰度。轮虫虽然也是海蜇的优质饵料,但条件适宜时轮虫繁殖速度非常快,难以控制,接种量不宜过大。 使用有益微生物改善环境 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EM菌等具有降解水体中氨氮、硫化氢,促进有机物分解,抑制有害细菌繁殖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养殖环境,从而大大降低换水量,减少饵料生物流失,维护优势生物种群的稳定。在高温期的7月中旬~8月中下旬,每15天~20天使用光合细菌20毫克~30毫克/升,水体交换50%~60%,即可满足养殖生物对水质条件的要求。 科学施肥 海蜇和缢蛏分别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需要通过肥水来保证充足的饵料供应。肥料分无机肥和有机肥,无机肥肥效短但起效快,有机肥肥效长但起效慢,两者结合使用。以尿素和二胺作为氮肥和磷肥,首次肥水施氮肥10毫克/升、磷肥5毫克/升;中期肥水施氮肥2毫克/升、磷肥1毫克/升;后期肥水施氮肥1毫克/升、磷肥0.5毫克/升。施无机肥要选择在晴天的早晨或上午进行。以鸡粪作为有机肥。鸡粪经过充分发酵后,采用挂袋施肥方式,每袋装发酵好的鸡粪10千克,每667平方米挂8袋~10袋。挂袋施肥的好处一是缓释、长效;二是可以根据肥水情况,实现控制施肥。 施肥数量和次数依据池水透明度灵活掌握,养殖前期透明度1000px,中期875px,后期750px。当透明度达到要求时,要及时将施肥袋取出,减少或中断施肥。连续阴雨天气,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差,繁殖速度慢,对肥料的需求减少,此时要将大部或全部施肥袋取出,待天气晴好时再重新挂到池内。混养鱼类的池塘,饵料鱼的汤汁以及鱼的残饵、粪便是很好的肥料,应减少有机肥的用量。 合理放养密度 由于水体的容纳量和天然饵料生物的供应量是有限的,适宜的放养密度和比例搭配对稳产、高产和养殖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以海蜇、缢蛏、牙鲆、中国对虾混养为例,适宜的放养密度为:海蚕轮放轮捕,海蜇苗伞径5厘米以上,第1茬5月中旬放苗,每667平方米放苗70头~80头;第2茬6月中下旬放苗,每667平方米放苗110头~120头;第3茬7月底~8月初放苗,每667平方米放苗90头~100头。缢蛏放养面积为池塘面积的15%,每667平方米埕田投放壳长0.5~375px缢蛏苗50千克。牙鲆每667平方米放养体长3~125px鱼苗800尾。中国对虾每667平方米投放体长1厘米以上虾苗0.3万尾。 科学投饵 鱼类(牙鲆等)的饵料是冷冻的小杂鱼,要定时、定点投喂,投喂量要根据摄食和残饵情况随时调整。高温季节,为保护水质,投喂前要将饵料鱼清洗干净,投喂量减少1/3~1/2,待水温适宜时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以上信息由董肖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