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体病是由鹅包柔氏螺旋体引起鹅等家禽和野禽的一种热性、败血性传染病。鸡、火鸡、野鸡、鸭和金丝雀对本病易感,3周龄以下的鸡最易感。主要以发热、腹泻、肝、脾肿大、坏死为临床病理特征。本病具有高度的死亡率,病禽发病后常引起大批死亡。
螺旋体病发生于世界各地,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散养家禽多发。病原
鹅包柔氏螺旋体属螺旋体目、螺旋体科。螺旋体不能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生长,但能在鸡胚中繁殖,在鸡胚中以肝脏、血液和黏膜等处的螺旋体的含量最高。
鹅包柔氏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禽类需要有某些昆虫作中间宿主才能存活。但在禽尸体中螺旋体在0℃条件下可存活31天,血清中4℃可保存3周~4周,在感染性血液中加入10%~15%的甘油-70℃保存,许多螺旋体可以长期存活。流行特点
被病禽和死禽的血液、排泄物或组织污染了的饲料和饮水被鹅摄食后可经消化道感染;亦可经吸血节肢动物如波斯锐缘蜱和刺皮螨属的螨及蚊子的叮咬传播本病。但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波斯锐缘蜱。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温暖、潮湿的季节多发。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天~12天,死亡率为33?~77?,发病鹅精神沉郁,缩颈垂翅,羽毛松乱,发热,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嗜睡口渴,下痢,排出大量的绿色粪便或伴有白色尿酸盐稀粪,并迅速消瘦,贫血,体重明显下降,神经麻痹,出现瘫痪,最后昏迷衰竭死亡,病程4天~5天。极少数病鹅可以耐过慢慢康复。剖检
病死鹅消瘦、贫血,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沾污,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肌胃和腺胃交界处有出血点,肠道黏膜呈出血性卡他性炎症,有时可见轻度的纤维性心
包炎。
诊断
螺旋体病的诊断只能在病的最极期采血制成血涂片(不染色),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当显微镜检查结果为可疑时,可采取病鹅的心血或用脏器(或骨髓)制成悬液,感染2月龄以下的雏鹅,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如被检材料含有螺旋体时,雏鸭于接种后4天~7天发病,在雏鸭的末梢血管采血制成血片,很容易发现螺旋体。倘若在病禽血中发现螺旋体,并在内脏有特征性变化时,再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材料,就可作出诊断。
防治
设法消灭螺旋体的传播者——波斯锐缘蜱及蚊子和禽螨,是防止发生本病的最重要措施。可用5%克辽林消毒禽舍,然后用石灰乳剂喷洒墙壁及地板;用0.5?马拉硫磷浸浴可以控制幼蜱;也可用溴氢菊酯25毫克/升~50毫克/升溶液进行喷洒;或用拟除虫酯类杀虫剂粉剂喷涂体表羽毛,均可杀灭禽体表的蜱。在流行地区避免将有蜱寄生的禽类引进到健康禽群。
在有螺旋体病发生的地区,防蜱的工作不仅在有病发生时进行,而且应在早春蜱复活的季节之前进行。
治疗本病可用以下药物:
(1)九一四(新胂凡纳明)治疗本病有效。大部分病禽注射1次~2次即可痊愈。一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0毫克~50毫克,用蒸馏水溶解肌注。
(2)病初肌注大量青霉素可迅速治愈本病,并可预防新的传染。成鹅每只肌注4万IU~6万IU,每天1次,两天为1个疗程。其他对本病敏感的抗菌素还有氯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氟苯尼考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3)对氨苯胂酸钠[又名阿妥克息(Atoxylum)],成鹅每公斤体重0.05克,幼鹅0.03克,肌肉注射。
在国外有研究者已试用螺旋体灭活疫苗,对8周龄~10周龄的家禽进行免疫接种,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