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蔬菜生产中,为了防治病虫害,人们片面追求高效,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直接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同时也恶化了生态环境,引发防治上的恶性循环,给社会带来公害。同时,农药残留量的超标,成为蔬菜进入大中城市、出口创汇的制约因素,影响了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成为最突出的问题。本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及国家有关规定,就农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科学合理使用简述如下: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原则
“无公害”蔬菜生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按照国家制定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安全使用规定》、《“无公害”蔬菜农药使用标准》的要求使用农药。具体做到如下几点:一是选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新推荐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农药及迟发性、神经系统中毒农药;二是控制使用中等毒和光谱性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如菊酯类农药;三是以农业防治和生态防治为基础,优先使用生物和生化农药进行防治;四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操作规程,提高农药使用技术水平。
二、对症下药,提高防治效果
首先要了解农药的性能。农药的种类很多,每种农药都有自己的防治对象,同时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剂型,一般来说,乳油最好,可湿性粉剂次之,粉剂最差。其次从防治对象入手,准确地诊断病虫害,选用对口农药,保证防治效果。
三、掌握防治适期,适时合理用药
要用最少量的药剂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就必须把药用到火候上。每种病虫都有防治指标。病虫害的防治应在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防治,同时也不应错过有利时期打“事后药”。防治最佳时期,一般害虫应在卵孵化盛期至3龄幼虫抗病能力弱的时期施药,气流传播病害应在初见病期及时施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掌握有效用药量,适量用药
农药用药量主要是指亩用药量,按照农药说明书推荐的使用剂量、浓度准确用药配药,不能为追求高防效随意加大用药量,用药量超过限度,作用效果反而会更差,并容易出现药害。
五、轮换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防止或延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在蔬菜病虫防治中,长期连续使用一种农药或同类型的农药,极易引起病虫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根据病虫特点,选用几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交替使用。如选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交替使用等。有利于延缓病虫的抗药性产生,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又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蔬菜中的农药残留。
六、合理进行农药的混用
在蔬菜生长中,几种病虫混合发生时,为节省劳力,可以将几种农药混合使用。合理的混用,可以扩大防治范围,提高防治效果,并能防止或延缓病菌、害虫、杂草产生抗药性。但是农药的混用必须讲究科学,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1、混合后不能产生物理和化学变化;2、混合后对蔬菜无不良影响3、混合后无拮抗作用(又称减效作用);4、混合后毒性不能增加。
七、掌握配药技术,充分发挥药效
配制乳剂时,应将所需乳油先配成10倍液,然后再加足量水。稀释可湿性粉剂时,先用少量水将可湿性粉剂调成糊状,然后再加足全量水。配制毒土时先将药用少量土混匀,经过几次稀释并要充分翻混药剂才能与土混拌均匀。配制药液时要用清水。
八、使用高效新型施药器械
使用高效、新型施药器械防治蔬菜病虫害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目前生产上使用植保器械,尤其是手动喷雾器“跑、冒、滴、漏”问题严重,造成农药浪费、污染环境和施药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改用低容量、细雾滴药械喷洒,如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推荐的卫士牌手动喷雾器、PB-16型手动喷雾器等高效新型施药器械防治蔬菜病虫害。
九、最后一次使用农药必须达到农药安全间隔期所要求天数
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是指蔬菜最后1次施药时间距收获期的天数。不同蔬菜种类和农药及使用季节,其安全间隔期不同,一般情况下,蔬菜安全间隔期为1—7天,而在秋冬季使用时,间隔期还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