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信息由岳敬芳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济南
金农网农业百科:
随着夏季来临,由于水温迅速上升、雷阵雨天气频繁,鳗鲡食欲旺盛、病原体繁殖速率加快等因素,造成短时间内水质指标大幅度变化,超越鳗鲡适宜要求,鳗鲡抗应激能力及免疫能力下降,病原体侵袭鱼体概率增大,使养殖鳗鲡进入疾病发生的高峰期,疾病发生频繁,死亡量增加。夏季疾病常呈暴发性发生,因此,有效控制夏季养殖鳗鲡疾病,是养殖鳗鲡控制疾病中最为关键的时节和技术点。本文就夏季鳗鲡疾病及防治技术作简要介绍,供业者参考。 1.肠炎病及消化道出血糜烂症 肠炎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主要经口传染。发病前期可见池水血角落漂浮鳗鲡粪便,病鳗肛门红肿外突,解剖可见消化道壁呈炎性反应或出血,消化道内含黄色或血色粘液,后期胃、肠严重积水,肝脏脂肪肝样病变。 预防采用环境条件突变时降低投饵量,于饵料中添加助消化添加剂及少量抗菌药物;勿随意添加各类添加剂,鱼油添加量根据不同水温及鱼体大小合理调整。 治疗采用在饵料中添加黄连素或大蒜素,并添加助消化利胃的i品如酵母片、利胃散及保肝宁等连续投喂一周,或生大蒜磨浆拌饵料,连续投喂一周。 肠道出血糜烂症主要是因为饲料中挥发性盐基氮(vBN)和组胺(Histamine)超标或酸价超标。主要症状为肠粘膜脱落,肠道糜烂出血,肠腔内具有出血后凝集的血块。肝脏肿大、呈淡黄色或糜烂。 预防采用控制鱼粉的质量,使用优质鱼粉能有效防止本症的发生。 发病后,停止投饵3~5天,改投优质饲料,降低投饵量、并适当控制消化道细菌感染,待鳗鲡恢复正常后再恢复投饵量。需要注意的是,改投饲料并不是仅局限于不同品牌的饲料,而是应该投喂优质、挥发性盐基氮、组胺、酸价等指标良好的饲料。 2.脱粘败血症 脱粘败血症是欧洲鳗鲡养殖过程中危害和引起损失最严重的疾病,发病率约90%,常发生于水温26℃以上,造成的死亡率约为苗种投放量的5%~10%。近年部分日本鳗鲡也有发生败血症的案例。 病鳗体弱,在水流缓慢处顺水游动或于池底逆水游动,鳃盖膜水肿,鳃丝呈烂鳃症状,严重时头部下颚充血,似红头症状,腹部膨胀,腹部皮肤出血点连成片,内脏器官呈严重贫血状态。 病原体疑为细菌,近期在超微病理组织研究中发现肝脏、鳃和消化道细胞中存在病毒粒子,不排除由病毒致病的可能性。 目前无良好的预防措施,在疾病流行季节,避免使用刺激性强、副作用大的驱虫剂以及保持适当的投饵量和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能减少发病率。 发病后,要调整水质、维持稳定的水环境。在死亡严重时,药浴同时在池水中添加O.1%~O.3%的食盐控制死亡率。在治疗时应避免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否则,将导致严重的死亡。 3.弧菌病 病原体为创伤弧菌或鳗弧菌。该病流行高峰期为水温较高的夏秋两季,一般发病水温在28℃以上,当水温低于25℃时较少发病。主要流行于沿海地区,发病池所用水源含有一定盐分,所以海水网箱养殖亦易发生,在纯淡水养殖中尚未发现过该病的流行。病鳗活力下降皮肤黏液脱落,在体表及尾部出现小点状出血,进而皮肤出现白色隆起点,隆起周缘皮肤呈炎症状红色,隆起部位表皮坏死、化脓,随着病情发展,隆起破裂露出腐烂病灶,病灶中央凹陷、溃疡,由表皮发展至真皮及肌肉,流出脓汁,边缘呈红色。胸鳍、臀鳍、下颚充血。 预防措施主要为:①夏季高水温季节尽量避免引入含盐水源;②发病高峰期定期使用消毒剂消毒池水;③使用免疫制剂预防。 治疗措施主要为:清洗池塘,有条件者可将水温降至25℃以下,并用纯淡水替换含盐水源后用聚维酮碘、二氧化氯、含氯消毒剂等对水体消毒,同时,在饵料中添加土霉素或氟苯尼考等敏感药物,连续投喂lO~15天。 4.微孢虫病 微孢虫病又称凹凸病,病原体为匹里虫,由口传播。日本鳗鲡对微孢子虫最敏感,一般不形成大规模流行,仅在每批养殖鳗鲡中少量感染,病鳗死亡率高,但 病鳗所占比例小。 匹里虫主要寄生在鳗鲡肌肉组织里,病鳗体弱,不摄食,体消瘦,使鱼躯体外观为凹凸状。 预防主要措施为:将老化池底翻新、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一般发现本病不作治疗,将病鳗及时捞除销毁。为控制蔓延,升温至30℃保持一周或用生石灰15~20克/米³。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续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