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度是肉仔鸡正常生长发育的首要条件,与肉鸡的体温调节、活动、采食、饮水、饲料的消化吸收、抗病能力等有密切的关系。初生雏鸡御寒能力及恒定自身体温的能力较差,需要依靠环境温度来调节。所以初生雏鸡对环境温度的可适应范围很窄。温度过低,体热散发加快,雏鸡因怕冷而密集扎堆,不爱采食和活动,影响生长发育并诱发白痢腹水综合征等病,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温度过高,影响雏鸡正常的新陈代谢,雏鸡呼吸急促,食欲减退,活动减少,极易造成脱水死亡,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并且容易感冒和感染呼吸道疾病。所以,育雏时一定要掌握好温度标准,不可过高过低;要均衡平稳,生长前期高后期低,逐渐降低,绝不可忽高忽低,变化太大。
2.不同阶段的最适温度,正常情况下,刚出壳的肉仔鸡要求的育雏温度为33~35℃,以后每周根据雏鸡的生长发育,气温变化可下降2—3℃,直至18—21℃为止,肉仔鸡适宜的温度见表l。 表1肉仔鸡各周温度 雏龄 直接育雏温度(℃) 1—3日龄 35~33 4—7日龄 32~30 2周龄 30~28 3周龄 28~26 4周龄 26~24 5周龄以后 24~2l 以后再逐渐脱温
3.供温控制的基本原则前期比后期高,夜间比白天稍高,弱雏比强雏要高,大风降温、雨雪天比正常晴天高,冬春育雏比夏秋育雏要高,免疫前后及鸡雏有病期间比平常要高等等。
4.温度的测量育雏舍应悬挂温度计,温度计要挂在保温伞的边缘或挂在距火炉较远、育雏舍中央偏北侧,温度计悬挂的高度与雏鸡背部处于同一高度(即测量鸡生活区的温度)。
5.观察判断育雏舍的温度是否适宜除了要参考温度计的读数,更要观察鸡群的表现。温度过高:雏鸡远离热源(育雏伞或火炉)张口喘气,饮水量增加,张翅下垂,食欲下降,叫声烦躁不安。温度过低:雏鸡相互拥挤、扎堆,聚集在热源周围,羽毛蓬乱,不喜活动,采食、饮水活动减少,不安静休息,并不断发出“唧唧”叫声。育雏舍有贼风:雏鸡大多密集于贼风吹入口方向的两侧。 总之,养殖者需根据鸡群的表现适时调节舍温。
6.升温与降温注意事项当舍温过高时应逐渐降温,打开窗户、排风扇、天窗等,通过排除舍内余热或加快气流速度来达到降温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往鸡舍屋顶喷水或鸡舍内喷雾的方法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夏季可在纵向负压通风时,在进风口处加电动喷雾装置,通过水分蒸发来降低鸡舍温度。当舍温较低时应尽快升温,可增加火炉,密封鸡舍窗户或增加棉门帘,加盖草苫等以达到保温,提高鸡舍温度的目的。
7.创造不同的温度区雏鸡所需的适宜温度范围很窄,而且不同的个体温度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病弱雏所需要的温度就高些,母雏通常也比公雏所需用的温度高些。如果育雏舍内不同的区域有一定的温度差,雏鸡总能找到合适的温度区。既避免了对温度要求高的病弱雏鸡受冻,又避免对温度要求低的雏鸡因受热而导致抵抗力下降。创造不同温度区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红外线灯。保证鸡舍的温度对大多数鸡舒适,再安装若干个红外线灯,灯的高度为45---60厘米,红外线灯下鸡背高处的温度比周围温度高2~3℃,可通过调节红外线灯的高度调节下部的温度。如大部分出壳约12小时的雏鸡所需的适宜温度为33℃,红外线灯下最高温度应为36℃。每 1000只雏鸡大约需要5~6个红外线灯。一般1周后,雏鸡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就会宽些,这时为了节约用电,可关闭红外线灯。
8.育肥期的温度控制 6周龄以后的肉鸡体温调节机能已经相对完善,适应的温度范围也较宽。出栏前的肉鸡(体重2.5千克左右)可适应16~27℃的温度。这个阶段的环境温度如果在肉鸡适应的范围内,温度主要影响肉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在肉鸡能适应的范围内,温度较低时,肉鸡采食量大,生长速度可能会快些,但由于用以维持体温的营养需要增加,饲料转化率可能会低些。但低于适应温度时,肉鸡会因为扎堆取暖,采食活动会大大减少,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都会降低。反之,高于适应温度时,肉鸡食欲也会大大下降,采食减少,也会降低肉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肉鸡的肥育都会变差。据资料报道,育肥期环境温度为18 —19℃时,肉鸡的生长速度最快,25℃时饲料转化率最高。所以通常育肥期的环境温度控制在21℃最好,因为在此温度下肉鸡生产的饲料转化率和生长速度都比较理想。在冬季饲养肉鸡时,增加供暖,会增加成本,但就整个生产的效益来说,用增温来提高饲料转化率是合算的。
肉鸡舍温度控制要点:
(1)在进雏前,将鸡舍温度升高到33—35℃,视情况而定,每2--3天降低1℃,降至21℃时维持此温度;
(2)在育雏期应在保证鸡舍温度合适、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其他工作,在不能保证各项工作都进行时,首先保证保温工作;
(3)根据雏鸡的表现来判断温度是否合适;
(4)如果需要降温,应防止降温过快;
(5)在育雏舍内创造不同的温度区;
(6)4周龄以下的鸡在免疫时或发病时应适当升高舍温;
(7)育肥期应将温度控制在18--25℃,但应尽可能保持温度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