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子繁殖方式
采用种子育苗繁殖方法。黄芪品种选用蒙古黄芪。 红芪品种选用多序岩黄芪。选具有优良品种特性、生长健壮的大田作为留种田,当年在植株现蕾时摘去主茎,促使地下根生长。次年6-7月在黄(红)芪开花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50克和4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预防黄(红)芪种子小蜂、豆荚螟等害虫危害,以提高结实率。中耕锄草2-3次,当豆荚发黄变干时及时采收种子,将采收的种荚经晾晒、脱粒、风干、使种子净度达到95%以上,装于布袋贮存于通风干燥的地方。
二、选地整地,配方施肥
1、选地:一般在4月中下旬,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砂壤土和黑砂土进行育苗,要求坡度小于15—20°。前茬以油菜、马铃薯及麦类作物为佳,避免与大豆等豆科作物连作或套种。
2、整地、施肥:在育苗前,要求深翻耕地25厘米以上,耙耱整平。结合翻地,亩撒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以上,配合施用磷酸二铵20公斤,有条件可亩施沼液500公斤或沼渣200公斤以上,或施经过腐熟的油渣50公斤。
3、土壤处理:在耕地前,亩用苗用40%辛硫磷乳油500克和4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克或40%多菌灵粉剂150克拌毒土均匀撒施地表,然后深翻,进行土壤消毒。
三、苗床准备:结合平整土地,根据地势做畦,畦面宽100-120厘米,畦间距20—30厘米,畦高10-15厘米。要求畦面平整。
四、种子处理
播种前采用上年新采收的种子,若用隔年陈种,应加大用种量。种子选择饱满、粒大、无病虫害、有光泽的优良种子。可用风选、水选法剔除瘪粒、杂质、霉变和虫蛀种子,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并采用以下种子处理办法任一种,可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提高抗病性,保证种子质量。
1、温水浸种:将种子放入开水中快速搅拌0.5~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水温调至40~45℃温水浸4~8小时,然后捞出,保温保湿12小时,待种皮开裂后播种。
2、浓硫酸处理:播前1天,将种子用70-80%浓硫酸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清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发芽率可达85%以上。
3、细砂擦伤:在种子中掺入细砂摩擦种皮,使种皮有轻微磨损,以利于吸水,能大大提高发芽率。
4、沙藏处理:浸种后1 份种子与 3 份湿沙混合,置 20~25℃温度下催芽约 15天,当 60% 以上种子裂口后播种(此法适用于有微喷设施的地方)。
以上经过处理的种子,在播前以种子重量(未处理前)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预防黄芪病害。
五、播种: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4月上、中旬秋播于9月中、下旬播种。我县主要采用春播法育苗。育苗主要采用撒播和条播两种方法。提倡采用条播法,该法有利于中耕除草及田间管理。
1、撒播:黄芪亩用种量8-10公斤(红芪10-12公斤),播种时,将处理过的种子用5倍的细干土拌匀,按比例均匀撒到畦面上,覆土0.3—0.5厘米,并用方锹拍压畦面,使种子与土壤充分结合,以利于保墒出苗。
2、条播:播种时在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左右开沟,沟深5厘米左右,将种子用5倍的细干土拌匀,按比例均匀撒于沟内,覆土0.5厘米左右,并用脚在行间踩踏,有利于保墒出苗。
六、苗床管理:播种后15天左右出苗,当出苗率达到80%时,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30毫升兑水30公斤喷施。每隔7-10天喷施1次,防治跳甲等虫害。干旱时要及时浇水,以利出苗。5月下旬或6月上旬苗高4-5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6月中下旬苗高7-8厘米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在苗高 10cm 时应浇一次透水。7月中下旬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在7月中下旬视药苗长势,可适当追肥,每亩可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和尿素200克或磷酸二铵0.5公斤兑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有条件可用沼液500倍液叶面喷雾追肥。以后视苗床杂草长势情况,随时除草。
七、起苗:一般在10月中下旬采挖。为保证种苗根条完整,减少损伤,一般先从地边开始,挖一道深30厘米以上,宽50厘米以上的沟,用撅头在苗尾部向苗床边挖土,边挖边移开沟里的土,将挖出的苗子小心捡出,剪去种苗头部多余枝杆,按等级,每30—50株扎把。
八、贮藏:一般采用地上和地下贮藏两种方式。
1、地上贮藏:在苗子采挖后,选一地势高、通风好、阴凉的地方,根据种苗数量,用砖块或土坏砌成长方形,并准备充足的湿润细生土。将苗把头朝上靠墙斜摆一排,然后在苗头以下覆土呈斜面,厚约5厘米左右,再摆第二排;第一层摆满后,在苗头表面覆盖一层土,厚5厘米左右;继续往上一层一层摆。要求尽量将苗子的头梢与砖坏间隔5厘米左右为宜。最后上面覆土约20厘米,呈凸形。在贮藏期间要防止鼠害。
2 、地下贮藏:选地势高、通风好、阴凉的地方挖深0.8米、长约2米(视种苗多少而定)的坑。苗把的摆放、覆土方法与地上贮藏苗把摆放方法相同。最后堆子顶部覆土高出地面20厘米左右,防止积水。在土壤封冻前防止老鼠打洞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