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金农网首页 > 供应信息 > > 正文
信息类型:供应信息
信息标题:榆社县黑马犬幼崽多少钱
发布时间:2017/04/23 03:35:26
信息编码:3526913950.shtml
金农网农业百科:
本病是关节或肌肉的一种疼痛性炎症。
一、病因
羊舍较长时期的潮湿、阴冷、空气污浊,或者羊只受到贼风侵袭、阴雨淋浇,都容易诱发本病,但真正原因还不完全清楚。目前一般认为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由于饲料不适宜,使体内产酸过多,或者身体某一部分不能将废物排出,而引起发病。
二、症状
有全身发生的,也有局部发生的。一般表现四肢僵硬,行动不便,或者呈十字形跛行。有时关节肿大,体温升高。急性病例常突然跌倒,不能起立。发生于颈部时,头偏向一侧,颈部不能自由运动。如为肌肉风湿,可摸到患部肌肉发硬。
三、诊断
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两个特点。
1.患病部位并不局限于一处,常有游走性,而且多侵害后肢,故常有腰部发硬表现。
2.跛行特点是步子短,步态僵硬。在开始行走时跛行显著,行走一段之后跛行减轻,甚至很不明显。
3.区别诊断:应注意与脑脊髓丝状虫病、钙缺乏及破伤风相区别。
①风湿病。发病过程:先是跛行,只有急性者突然卧地不起。患肢特点:肌肉紧张发硬,有转移性,按压局部时有疼痛反应。体温:急性时升高。食欲:急性时食欲减少。
②脑脊髓丝状虫病。发病过程:很突然。患肢特点:不紧张、不发硬、不转移,按压肌肉时无疼痛反应。体温:不升高。食欲:不受影响。如果时间长了,由于不活动,才逐渐减少。
③钙缺乏。发病过程:由不明显的跛行到明显跛行,卧地时已很消瘦。患肢特点:不硬不紧张,有时可看到头腿变形,关节变大。体温:不升高。食欲:逐渐减少。
④破伤风。发病过程:发展快。患肢特点:四肢直伸,关节不能屈曲。体温:不升高。食欲:迅速减少到完全废绝,牙关紧闭。
此外,在区别诊断时,还要考虑季节性和地方性。例如:脑脊髓丝状虫病的季节性很强,极大部分都发生于7~10月间蚊子多的时候;风湿病多见于秋冬湿冷的情况下,无蚊子时同样可以发生;钙缺乏及破伤风均无明显的季节性。只要是饲料缺钙或钙磷比例失调时间较长,即可发生钙缺乏病,而且常为地方性疾病(地下水位高,土壤缺钙)。
以上信息由张勇全自行发布!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人:张勇全(男)
联系电话:18375471165
手机号码:18375471165
在线QQ咨询:
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宁市梁山畜牧开发区
邮政编码:272400
电子邮箱:
信息标题:榆社县黑马犬幼崽多少钱
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日趋普及。然而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养殖环境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因环境恶化造成对虾发病死亡的现象不断发生。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危害较大的主要病害除了由桃拉病毒和杆状病毒引起的红体病和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病毒病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死底症 ”,又称“偷死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一般在池水富营养化且水质变坏时容易发生。当遭遇持续高温天气,白对虾随着快速生长,池内载虾密度不断增大,加上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极易恶化。因此,在南美白对虾生产的关键季节,广大养虾者在着重加强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的同时要谨防“死底症”的发生。 一、“死底症”的成因与症状 1.“死底症”表现的症状 “死底症”主要发生在白对虾生长的中后期,且养殖密度较高的虾塘。通常在水温达28℃以上,发病对虾规格在80~120只/千克。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死虾1~2千克/池,到白对虾蜕壳时为死亡的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持续下去,直到收虾季节,甚至绝收。由于绝大部分虾死在池底,平时不易察觉,故有些虾农也称之为“偷死病 ”。死虾肉眼观察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时可见软壳红体症状,容易误诊为红体病。 2.“死底症”发生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虾池的水质管理和调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质状况恶化,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池内有机物等在异养性细菌的作用下,蛋白质及核酸会慢慢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质。而氨在亚硝化菌或光合细菌的作用下又转化成亚硝酸,亚硝酸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以后可形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又可以和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从而造成对虾抗病能力急剧下降,进而中毒死亡。据调查资料报道,发生对虾偷死现象的池塘水质指标中的亚硝酸氮普遍偏高,通常淡水或咸淡水池塘,其亚硝酸氮高于0.5毫克/升时,即可发现“死底”现象;而盐度高的水体,其亚硝酸氮高于1.0毫克/升时会发现“ 死底”现象。因此,若能及时将亚硝酸氮降低到一个安全阈值,可有效地控制“死底症”发生和蔓延。 二、“死底症”的控制措施 1.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稳定 根据南美白对虾的水质要求,养殖期间应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尤其到了高温夏季,对虾生长快,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易恶化。因此,应坚持每天凌晨、中午开机增氧2~3小时。如遇到低压闷热天气,应延长增氧时间。同时,要根据水质变化勤换新水,换水坚持少量多次,每星期最好换掉池水的1/3,然后再提高池塘水位,保持在1.8~2.0米以上。 当对虾生长到了中后期时,因投饲量大,池内残饵和排泄物不断增多,水质污染加重,水色易变浓。此时,应及时施用适量的沸石粉或白云石粉来控制水色。并且每隔15~20天施用0.2~0.3克/立方米芽孢杆菌或 1.0~1.5毫升/立方米EM菌等来改善水质,先迅速降低氨氮含量,以免水体中的氨氮含量过高后,促使亚硝酸盐的积累和加重其毒性,从而引发“死底症” 的发生。 2.适时泼洒硝化细菌 通常在南美白对虾放苗开始养殖40天后,每月泼洒一次纯化硝化细菌——硝化宝,其用量为每亩水体泼洒1千克,能明显地降低池塘水质的亚硝酸氮,可有效地控制“死底症”的发生。 3. 紧急救治时,可向养殖水体及时泼洒固体双氧水(高能氧) 其用量为每亩水体0.5~1.0千克,重点泼洒在污染区。通过其强氧化作用,可降低亚硝酸氮对于白对虾的危害,暂时减缓“死底”现象的大规模发生。也可采用全池泼洒2克/立方米的活性碳方法,暂时控制“死底”现象的发展。但从使用效果来看,这仅仅是一种治标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亚硝酸氮过高的问题,且反复使用成本也较高。 4.轮捕疏养,保持合理的载虾密度 一般南美白对虾经 70~80天的养殖,规格达到60~90尾/千克时即可捕大留小,分批收获。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对虾生长情况和市场行情,采取轮捕疏养的技术措施,及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对虾捕捞上市,以保持池内合理的载虾密度。这样既可提早上市,又能节约饲料,并为存塘对虾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也有助于改善水质,促进对虾快速生长。 南美白对虾“死底症”作为一种由水体环境因子造成的新型病害,目前在一些高密度养殖地区有逐渐蔓延的趋势,想要有效控制这种病害,主要应密切注意养殖水体的亚硝酸盐指标。因此,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应经常检测各种水质指标,一旦发现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严重超标,应立即施用芽孢杆菌或纯化硝化细菌,将氨氮和亚硝酸盐的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死底症”的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