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经过多年的鱼类养殖后,池塘淤泥中储存大量的浮游生物的休眠卵,池塘每平方米有轮虫100万~200万个,其中99%以上被掩埋在淤泥中,淤泥表面仅占0.6%。鱼苗池经过清塘注水后,生物群落经历的自然演替:首先出现的是那些个体小、繁殖速度快的硅藻和绿球藻类。此时,群落内部极不稳定,种群频繁更替。除各种小型藻类外,还有一些鞭毛藻类、浮游丝状藻类和浮游细菌。随后,原生动物和轮虫开始出现,它们以小型藻类和浮游细菌为食,池塘中即有足够数量的原始生产者又有较多的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生境与群落间以及浮游生物群落内部趋于暂时的平衡。几天后一些滤食性的小型枝角类(裸腹?)和大型枝角类(隆线?等)先后出现。它们与轮虫处在同一营养生态位,但由于枝角类的滤食能力强,处于竞争劣势的轮虫种群数量下降,枝角类居优势地位。枝角类种群密度的增大,代谢产物积累使本身生活条件恶化(食物缺乏和溶氧不足),加上捕食性桡足类如剑水蚤的繁衍和摄食,枝角类的数量逐渐下降。最后,由各类浮游植物和桡足类组成比较稳定的浮游生物新群落。在水温20℃~25℃时,完成这一过程需10天~15天。 鱼苗从下塘到全长30毫米的夏花,适口饵料生物的变化一般是:轮虫和轮虫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使鱼苗正值池塘轮虫繁殖的高峰期下塘,不但刚下塘的鱼苗有充足的适口饵料,而且以后各个发育阶段也都有丰富的适口饵料。从生物学角度看,鱼苗下塘时间应选择在清塘后7天~10天,此时池塘正值轮虫高峰期。但是,仅仅依靠池塘天然生产力培养的轮虫的数量并不多(250个~1000个/L),在鱼苗下塘后2天~3天内就会被鱼苗吃完。故在生产上采用先清塘,然后根据鱼苗下塘时间施有机肥料,促使轮虫快速增值的方法,保证鱼苗下塘时有充足的适口饵料。一般每667?用腐熟发酵的粪肥150公斤~300公斤,在鱼苗下塘前5天~7天(依水温而定)全池泼洒;或每667?投放200公斤~400公斤绿肥堆肥或沤肥,在鱼苗下塘前10天~14天,将绿肥堆放在池塘四角,浸没于水中以促使其腐烂,并经常翻动。施有机肥料后,轮虫高峰期的生物量比天然生产力高4倍~10倍,鱼苗下塘后轮虫高峰期可维持5天~7天。轮虫的繁殖达到高峰期后,视水质肥瘦,每天每667?池塘施入经发酵消毒后的粪肥50公斤或每3天~5天施入7公斤~8公斤作为追肥,尽可能维持轮虫高峰。 要做到鱼苗在轮虫高峰期适时下塘,关键是确定合理的施肥时间。如施肥过晚,池水轮虫的数量尚少,鱼苗下塘后因缺乏大量的适口饵料,必然生长不好;如施肥过早,轮虫高峰期已过,大型枝角类大量出现,鱼苗非但不能摄食,反而出现枝角类与鱼苗争溶氧、空间和饵料,鱼苗因缺乏适口饵料而大大影响其成活率。为确保施入有机肥料后,轮虫能大量繁殖,在生产中往往先泼洒0.8斤~1斤晶体敌百虫杀灭大型浮游动物,然后再施有机肥料。如鱼苗未能按期到达,应在鱼苗下塘前2天~3天再用0.8斤~1斤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1次,并适量增施一些有机肥料。 鱼苗适时下塘除了饵料条件要适合外,鱼苗本身生物学特征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研究表明,鲤、鲢、鳙、草鱼苗的适宜下塘时间在腰点出现期后12小时~24小时,此时的鱼苗已孵出4天~5天,鱼鳔充气,能平游,处于混合营养阶段,需要开口摄食外界食物。过早下塘,鱼苗活动能力弱,易沉入水底而死亡;过晚下塘,卵黄囊已完全吸收,鱼苗因无法获得足够的开口饵料导致营养缺乏,影响鱼苗培育的成活率。必须强调指出,鱼苗下塘安全水温不能低于13.5摄氏度,鱼苗下塘时水温在18~23摄氏度比较合适。水温过低,轮虫等浮游动物的增殖太慢,肥水困难,对鱼苗的摄食和生长也不利。
以上信息由王丽苹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国槐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