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如何诊断药害 药害的表现因作物种类、药剂特性、剂量和施药方式而异,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生长停滞甚至枯萎死亡,如药剂拌种或使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处理延缓出苗或降低出苗率;作物生长季节误用灭生性除草剂,无论是茎叶喷施还是土壤处理都造成植株变黄,枯萎。 灼伤茎叶组织。如叶片青枯、凋萎、焦边等,多发生在阔叶植物幼嫩组织上,使用乳剂时容易出现。叶片和果实上局部细胞受害还可能引起不同颜色的斑点,降低蔬菜、果品的品质。 畸形,包括卷叶、皱缩、丛生、根肿、鸡爪根、畸形穗(果)等。如在小麦孕穗期使用激素型除草剂24-滴丁酯引起畸形穗;番茄沾花引起的畸形果等。 褪绿。如使用隆类、脲类除草剂破坏叶绿体,表现嫩叶黄化、白化,后期也会出现叶片或果实脱落或叶片、嫩梢焦枯。 不孕、不实。主要指作物某一生殖阶段受到药剂的影响,如水稻孕穗期错用了草甘膦,会增加空瘪率。 观察到以上种种症状,初步判断作物受到了伤害,但要证实是药剂引起的还需要做以下调查: 查看用药时间和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关系。作用直接,急性发作的药害可以在施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是比较容易建立联系的。慢性药害症状出现缓慢,甚至在下茬才表现出来,但排除了其他特殊情况以后仍可以找到一定的联系。 对比调查用药和没有用药,使用不同药剂后作物生长状况。 分析药剂作用机制和症状特征之间有无联系。 针对疑似为急性药害的,可选生长正常的田块按以前的方法和剂量再次施药,观察是否出现同样的症状。 必要时可请专业部门取土壤、灌水和非正常植株进行农药残留化验。 出现药害怎么办 首先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仔细勘查受害情况,包括药害面积和受害程度,尽快查明发生药害的原因和估计药剂的危害过程是否已经过去,预测经过努力能够挽回多少损失。一般说,挽救措施主要对应于使用的药剂及其作用特点,基本措施又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减少致害因子,补偿作物所受损伤,用中医的话叫 “驱邪扶正”。 如果使用了伪劣农药,一定要保存好购药凭证、药品包装和剩余药剂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查证。 如果用错了药或用药量过大或不均匀,要尽快采取排毒洗毒措施。对茎叶喷洒造成的药害可用水喷洒淋洗受害作物;对土壤施药产生的药害要立即浇水稀释,稻田要尽量排水并换新水,以减少药剂在土壤中的含量;果树发生药害,可摘除受药较多的叶片或枝条,可以减轻整株植物的受药量和中毒程度。以上措施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药害早发现和早处置。 如果药害的抑制作用仅仅维持在一定时间内,发育延缓但还能有一定收获的田块要采取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发育的措施。包括:适当追肥、灌水,甚至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针对激素型、生长抑制型或干扰激素合成的除草剂引起的药害,喷洒赤霉素、芸薹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作物生长,以补偿一些损伤。 针对受害严重已无法挽救或不值得再投入资金和人力挽救的田块,要尽早补种甚至改种其他作物。 药害是如何发生的 一些农民朋友在田间出现药害后首先想到的是是否使用了不合格的伪劣农药。确实,药剂是化学防治的基础。为此,提倡大家慎重选择购药渠道,提高识别伪劣农药的能力。其实,出现药害的另一方面原因也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问题。无论什么农药,都有两重性,如同人医所说的“是药三分毒”。在防治病虫的同时也存在伤害作物的可能性。经过多次实验,只要严格遵守,也就是做到对症、适时、适度使用就不会出现药害。一般而言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性稍差,使用时必须格外认真。 总结在用药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几条: 买错用错药剂,如误将二甲四氯纳盐当除草醚使用,以为它们都是除草剂就可以通用;担心效果不好,随意加大药量;稀释不好或喷洒不匀,造成局部药量过大;使用范围不当,如在对铜离子敏感的桃、李、杏、柿、鸭梨、白菜上使用波尔多液;或在漏水沙质稻田使用除草剂封闭处理;或在有风天使用24-滴丁酯,虽然在麦田喷雾,但药液随风飘移到相邻的瓜、豆田或林木上,或在抗药力弱的开花期喷施药剂;喷药器械清洗不好,残留药剂造成药害,如喷过24-滴丁酯的喷雾器没有认真清洗,再用于瓜、菜、豆田。 此外,特殊天气、土壤、栽培环境可能导致药害,也要尽量避免。如高温下使用容易挥发的氟乐灵和丙草丹等药剂作土壤处理;当土壤温度低于15℃时在大豆上使用三氟羧草醚。另外,降雨可能将表层药剂淋溶到下层并被作物根系吸收,灌深水或干旱也可能降低作物耐药性,增加发生药害的可能性。
以上信息由张永红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省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