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泥鳅养殖 泥鳅是一种分布极广的淡水鱼类。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为18.4%,可谓为水中人参,是国内外畅销水产品。它适应环境能力强,饲料来源广,易于养殖,深受养殖户的喜爱。 一、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泥鳅体呈圆柱形,尾侧扁,体色深灰,腹部稍浅,体部着生细小圆鳅鳞,深埋皮下。头较尖、眼小,覆盖皮膜。口下位,有感觉灵敏的触须5对,可吮吸底泥,从中摄取有机碎屑和底栖动物。 2.生活习性:泥鳅喜栖息于水体底层,特别是丰富的动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除用鳃呼吸外,皮肤和肠也可辅助呼吸。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水温过高或过低,以及池水干涸时,会潜入泥层度过不良环境,只要土壤中有少量水分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 3.食性: 泥鳅为杂食鱼类,水中和泥中的动植物及有机碎屑都是泥鳅的良好铒料。幼体阶段摄食轮虫,枝角类等动物性铒料。然后转为杂食性,成鳅以摄食植物性铒料为主。水温l5℃时食欲逐渐增加,上升到22—28℃时食欲特别旺盛,生长迅速,水温超过32℃,食欲减退,泥鳅多在夜间摄食。 4.生殖习性: 泥鳅体长10厘米左右可达性成熟。生殖期困地域而不同,一般在4—8月,其中以5—6月(水温25℃左右)最旺盛。成熟时怀卵系数可达13.2%。分批产卵,卵微粘性,产后卵附着在水草或水稻植株上,脱落仍能正常孵化发育。成熟雌鳅不同个体的怀卵量见表。 雌鳅怀卵量 体长(厘米) 8 10 12 15 20 卵数(万粒) 0.2 0.7 1 1.5 2.4 二、泥鳅的繁殖 1.亲鳅的选择:用作繁殖的亲鳅,雌鳅应选取体长15厘米,体重30克以上的个体,雄鳅可以略小。同时,亲鳅要求体色鲜艳,无伤残病害,雌雄比例以1 : 2为宜,雌雄鉴别方法, 见表: 部位 雌 鳅 雄 鳅 胸 鳍 较短、前端较圆 较长、前缘尖端上翘 腹 部 产前肥而圆大 不肥大、较平扁 背 鳍 生殖期无异状 下方体侧有纵隆起 个体 较同龄雄鳅大 较 小 2.自然繁殖:把性成熟的泥鳅按比例放入稻田或鱼种池(小土池、水泥池均可),使其自然产卵繁殖。池中要设置产卵鱼巢(用煮沸消毒过的棕片或柳树根、水草做成),泥鳅产卵一般于清晨开始,上午10时左右结束。泥鳅喜在雷雨时或在水温突然上升时产卵。产卵时,雌雄亲鳅追逐激烈,在高潮时雄鳅很快以身缠绕雌雄前腹部位,完成排卵受精过程。产卵在20--30分钟内完成。已粘满卵的鱼巢要及时取出,以免亲鳅吞食卵粒,同时放进新鱼巢,让未产的鳅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防止蛙、鼠等危害。 已附有卵的鱼巢,可转入孵化池,孵化箱或其他孵化容器内孵化。产卵结束后,也可用产卵池作孵化池,但要将池内亲鳅转池饲养。否则,亲鳅会吞食卵苗。鳅苗孵化对水质要求不太严格,一般养殖池水均可孵化。在水温15--30℃范围内,胚胎均能正常发育。20—28℃为孵化最适宜水温。25… 27℃时.1-2天可孵化出幼鳅苗。因泥鳅卵粘附力弱,孵化时应小心操作,以防大量脱落成团,孵化密度为每10升水放5000粒左右。静水孵化,每天要换水两次,孵化期间遇低温寒潮天气,可用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进行消毒.防止水霉病的危害。 3.催情:泥鳅催产一般在水温20C以上时进行。催产前应将雌雄分开饲养。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缳尾雌鳅计,分别为:鲤鱼脑垂体0.5- -1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_-150围际单位、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0—30微克。雄鱼剂量减半。溶剂注射量0.1—0.2毫升。注射部位为胸鳍或腹鳍基部。因泥鳅体表粘滑,注射时须用沙布包位。注射后可放入产卵池,让其自然产卵,也可进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注射激素后,将雌雄鳅分开养在水箱或网箱内,效应时间约12小时,轻压雌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进行人工授精。操作方法是:戴上纱布手套,把亲鳅从水中捞出,敏挫地先将卵子挤在瓷盆或瓷碗中,再将雄鳅的精液挤到卵上,用羽毛搅拌,使卵受精。随即将受精卵撒在鱼巢上卵化,也可脱粘后放入孵化槽或孵化缸中流水孵化。 三、苗种培育 1.泥鳅苗的培育。人工孵化的泥鳅苗,一般在孵化池或孵化槽中进行培育。水深30cm时,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00--4000尾,密度不能太大,并应适时换水(每天两次)。孵出后3天的泥鳅苗开始摄食,此时可投喂煮研碎的蛋黄、鱼粉、豆浆等,一日投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2- -3天后改投水蚤,捣碎的丝蚯蚓,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泥售袄苗长达1厘米左右时,即可转入鱼种池培育。如果鱼苗池较少,鳅苗密度小,也可培育 30天,待体长达3厘米左右再转入鱼种池或直接转入稻田、坑中进行成鳅养殖。 2.泥鳅种的培育。育种池面积以40--60平方米为宜,结构与成鳅池相同。鳅种下池前育种池要清塘消毒,施放基肥培育水蚤。鳅苗放养量为每100平方米3公斤(8--10万尾)左右。放养后的10--15天内投喂粉状配合饲料。随着鱼体长大,逐渐投喂些米糠、麦麸、豆渣、菜籽饼粉等植物性饲料,投饲量约为放养总体重的3--5%,每天投喂两次。夏季水线水温增高,注意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鳅种体长达10厘米左右时,进入成鳅养殖阶段。 四、成鳅养殖 泥鳅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当年的幼鳅个体可长到10厘米左右,性腺发育成熟。性成熟以后的泥鳅,生长速度减慢,肥满度有所下降。因此,泥鳅的养殖周期为一年。体长10厘米、合格重9.6克左右的泥鳅即可捕捞上市。成鳅饲养主要有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法。 1.稻田养殖法:养鳅稻田以选择天旱不干,有雨不淹,保水力强的小型田块为宜。放鳅之前,要将田埂夯实,加宽加固,在排注水口安装防逃设备。稻中开挖鱼塘,作为泥鳅的隐蔽场所和用于放水捕鱼,早、中稻插秧以后即可放入鳅种。在投饲施肥的情况下,每100平方米放5—10公斤,不投饲的则应当少放。泥鳅在稻田中主要捕食水蚤、丝蚯蚓等。因此要在稻田中施肥,促使饵料生物生长,较投饲更为经济有效,但施肥最要适度。也可投喂米糠、麦麸等人工饲料。 养鳅的稻田,一般可不除草,少施或不施农药治虫。若要施农药,则应加深水位,尽量减轻施药浓度,防止泥鳅中毒死亡。 2.池塘养殖法:成鳅池以水泥池或三合:卜池比较合适,面积100~150平方米池深1米左右。池壁要高出水面40厘米,排水口附近挖一块集鳅坑,池底辅20厘米厚的软土,要配备良好的排灌设施,进出水口要用绞丝网或铁丝网做好拦鱼设备。放养前要用生石灰消毒,并施放基肥培肥水质,待毒性消失后再放鳅种。放养每100平方米8--10公斤,如果是水深且肥的鱼种池可混养少量鲢、鲫鱼。 饲养过程中,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和无机肥培肥水质,繁衍天然饵料。有条件的可投喂一些人工饲料,投喂量依季节不同而异,为泥鳅总体重的1—10%。养鳅稻田要经常注放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进出水口的拦鱼措施要勤检查,发现损坏应及时修补,以免泥鳅外逃。 五、病害防治: 水霉病:泥鳅苗孵化过程中,水温较低或养殖中鳅体受伤,易发生此病,严重时引起死亡。可用lppm孔雀石绿溶液浸泡或用2—3%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 腐鳍病:此病是由一种杆菌引起。其症状是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鳅体两侧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用每毫升含10--15微克的抗生素溶液浸泡 10一15分钟,每天浸洗一次,一般两天后即可见效。 寄生虫病:种阶段常见车轮虫、舌怀虫、三代虫等寄生而引起死亡。 被寄生虫侵袭的鳅,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溶液(5:2)全池遍洒,使池水为0·7ppm浓度,防治车轮虫、舌怀虫。用晶体敌百虫0.5ppm可灭杀三代虫。 生物敌害:苗种饲养期,主要敌害有青蛙和水蜈蚣,吞食和咬死泥鳅苗种。防治方法:青蛙捕捉后移入别处,水蜈蚣可用0.3ppm的敌百虫或泼洒煤油于水面杀灭。 黄鳝的养殖 黄鳝,又名鳝鱼。黄鳝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可食部分达65%以上,是滋补水产品之一。 一、黄鳝的习性 生活习性:黄鳝为底栖鱼类,在淡水水域中几乎都生存,常栖于农田、沟渠,在田埂、堤岩和乱石缝中钻洞穴居,亦喜栖于腐殖质较多的淤泥之中。黄鳝昼伏夜出,白天很少出洞活动,黄鳝的生活适温为15--30℃,当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开始觅食,l0℃以上很少活动,潜入泥土深层,进行冬眠。水温30℃以上时,会出现白天浮游水面,停止吃食。 黄鳝口咽腔的内表皮密布微血管网,为重要的呼吸器官,能将头伸出水面进行呼吸,所以黄鳝在缺氧的水域中或离水后也不易死亡。 食性与生长:黄鳝是以动物性的活饵料为主,性贪食、喜食各种水陆昆虫及其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蜒幼虫等)、丝蚯蚓、大型浮游动物,也能捕食蝌蚪、幼蛙及小型鱼、虾等。人工投喂饵,喜食蚯蚓、河蚌、螟虫、蚕蛹等,也有黄鳝专用的配合饲料。觅食主要靠嗅觉,其视觉不发达。 黄鳝的生长速度与食物的丰欠和种类有关,一般说来,一冬龄的黄鳝全长为27—44厘米,体重19—66克,二冬龄全长45—66厘米,体重98~270克。 繁殖习性:黄鳝的生殖季节在4—8月间,盛期5—6月,生殖腺左侧发达,右侧退化。黄鳝生长一年,体长22厘米,左右的个体既达性成熟。怀卵量为200—400粒,体长50厘米左右的雌体怀卵量为500--1000粒。分批产卵,约7—8天可孵化出鳝苗。由于产卵时亲鳝有吐泡沫的习性,故产卵季节洞口常积聚成团的泡沫。 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性,从胚胎到性成熟全为雌性,体长24厘米以下几乎全为雌性,产卵后,雌鳝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转化为雄性,体长处53厘米,以上全部转变为雄性。 二、黄鳝池的建造与放养 鳝池建造:养鳝池应建在避风向阳,水源方便好的地方。家庭养殖、池面积4--5平方米为宜,大可几十平方米,池深0.7~1米。鳝池一般用砖石砌成,池墙要高出地面30厘米,内壁用水泥成三合上勾缝,顶上要砌一檐边,进出水口设安全栏栅,防止黄鳝逃逸。池底用砖、水泥或三合土铺底,敷设 30厘米厚好肥泥,便于黄鳝打洞穴居,池内种植水生植物如茭白、浮萍、水浮莲等。夏天设遮阳网,降低水温,有利于黄鳝生长,还可在池内投些石块或树根,人工造成穴居的环境。 鳝种放养:鳝种可到市场上购买收集,或在自然水域中采集,以笼捉的鳝种为好。钓卡的往往有伤,成活率低、生长慢。鳝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黄鳝有大吃小的习性,放养个体不能悬殊太大,一般每尾体重25克左右为宜,放养密度视饵料、饲养管理条件而定,实际人工投喂养殖的,每平方米可放 3公斤左右。黄鳝经过第一次投种后,只要不彻底采捕,保留一定数量的鳝种,即可自行繁殖种苗,以后可减少投放量。 三、黄鲻的饲养管理 合理投饲:鳝苗放养后,可投喂蚯蚓、螺肉、蚕蛹、小杂鱼和动物内脏等,要以活食为主,也可投喂黄鳝专用的配合饲料。投饲要均衡投喂,不要时多时少。每天下午5点左右投喂一次,做到全池匀投,投饲量为黄鳝总体重的3—5%。 加强池水管理:养鳝池水深一般保持在15—20厘米即可。高温时,注意换水,并适当加深池水,搭栅遮阴,及时消除池中杂物,防止水质恶化。雷雨天气要注意及时排水,控制水位,以防黄鳝随水而逃。冬天气温低,需要防寒,将池水排干,保持池底土壤湿润,并覆盖稻草,防止越冬黄鳝冻死。 防逃防敌害:养鳝池水口应加设拦箔防逃,雨天更要加强巡视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鼠、獭出没较多的地方,应设笼、卡捕杀成驱赶。此外,还应做好鳝病防治工作。 四、疾病防治 黄鳝一般很少有病,在饲养过程中,若管理不善或其它原因,也可能会发生一些疾病。如水霉病、棘头虫病、毛细线虫病等,这里仅介绍两种较常见的疾病。 梅花斑状病:患病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黄色、圆形斑块。在鳝池内放养一些蟾蜍,可预防此病。若已发病,将去皮的蟾蜍头部,用绳系好在池内拖几次1—2天内有效。 “发烧”病:主要发生贮运过程中,危害很大,死亡率高。病因是:由于密度过大,黄鳝分泌的粘液分解发酵,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并放出热量,水温剧增(高达50℃),水质严重恶化,呈暗绿色,有腥臭味,引起黄鳝缠绕成团,终至死亡。预防方法是在运输前,进行蓄养,运输中勤换水,水温保持在 23—30℃以下,每隔6—8小时彻底换一次,或每隔24小时投放一次青霉素,剂量为每25公斤水放80万单位,效果良好。
以上信息由泰安开发区腾跃苗圃基地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省泰安市高新区北集坡镇季家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