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肉鲜味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近年来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价格上扬,人工养蟹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门路。
一、河蟹的生存水温、适宜水温和死亡水温
1、幼蟹可以在15-20℃的水温中生存,适宜温度为19-25℃,当水温降至4℃以下或超过36℃时,幼蟹容易死亡。成蟹的生存温度为5-30℃,最适宜温度为19-25℃。冬季一般潜伏在洞穴中越冬,右耐-8℃的低温,但环境水温突然改变达3℃以上时容易死亡。夏季水温超过38℃时不能正常活动,40℃时容易死亡。
2、影响幼蟹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气象因素
温度是影响幼蟹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最重要的气象因子。如果水温低于15℃,虽然其它条件满足,蟹苗变态为第二、三期幼蟹也会十分困难。在幼蟹培育为小蟹的过程中,水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19-25℃的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幼蟹成活率越高,生长愈快,增重愈多。
3、河蟹的生态活动与天气
河蟹从幼蟹阶段起,就开始穴居生活,喜欢底栖爬行,觅食时间一般在晚上,这类生态活动与天气关系不大。而其摄食量、攀逃等却与天气有关。
春季水温较低时,河蟹摄食较少,到5、6月份,水温渐高,河蟹活动频繁,摄食量增大。7-10月份河蟹的摄食活动最高,到了11月份以后,水温渐降,摄食活动又减弱。同一季节里又以晴天摄食量最多,多去天次之,阴天再次,雨天最少。
河蟹有攀爬的习性,在天气闷热、雷阵雨和水质变坏时,水中溶氧量降低,常导致河蟹呼吸困难,甚至死亡,这时最易逃逸。
河蟹的相互格斗也与天气有关,晴天时河蟹的摄食活动增强,活动范围较大,常因抢食相互格斗,往往使弱蟹受伤或死亡。软壳蟹因失去御敌和吃食能力,容易遭受侵害,导致死亡。
二、河蟹人工养殖技术
1、 选择适宜的养殖密度
河蟹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密度过小,不能形成养殖规模,影响收益。密度过大,水中溶氧量难以保证,攀逃、格斗死亡的事件也较多,尤其是成蟹暂养池更需注意。
养蟹与养鱼一样,也是分阶段养殖的。由于个体大小不同,单位面积放养密度也不同。蟹种培育阶段的前期小水体的放养密度为每667平方米(每亩)10-12 万只,分塘后每667平方米(每亩)可放养8000只,河蟹养成阶段河沟、湖泊每667平方米(每亩)可放养100-200只,人工饲养的池塘(包括成蟹暂养池塘)每667平方米(每亩)可放养1200-1500只,设置人工增氧机的池塘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
2、 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水温的投饵方式
根据河蟹的生长习性、食欲,按照不同的水温投饵,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
河蟹在幼体阶段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以后转为杂食,偏爱动物性食物,但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可作为饵料的有瓜果、山芋、谷类、蚯蚓、蚌、蚬、螺、鱼、虾等多种。春季水温较低,河蟹摄食少,可投饵一天停一天;5、6月份水温较高,可投2天停1天;7-110月份河蟹摄食活动最强,可每天投喂一次;11月份以后水温渐低,可隔日或数日投喂一次。每次投饵时间以下午4-5时为宜,第二天检查摄食情况,适度掌握。晴朗天气下投饵量可适当增加,天气闷热和阴雨天气里,要减少投饵,并注意检查有无攀逃现象。
3、 不同季节的池水管理
加强池水管理,减少池水污染,可使蟹池承受较大的养殖密度和投饵量。
春季表层50厘米处水温比1-2米水温高出3-5℃,而水温高是幼蟹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因此,蟹种培育阶段水深以50厘米为宜。又因为光照强不利于幼蟹生长,4月中旬至5月中旬应在池中人工培养一些水草,为幼蟹提供弱光照环境。5、6月间蟹体尚小,水质较好,蟹池水深可渐增至1-1.5米。7、8月进入高温和河蟹快速生长阶段,水质极易污染,上下层水温差大,表层水温高,水深应达1.5-2米,平均日换水量约20%。9月份以后由于蟹体增长,相对密度加大,特别是成蟹暂养池密度更大,水污染加剧,水质容易恶化,应加大日换水量达到40%左右。为了保持池水温度(特别是8月下地旬至9月上旬),以利于河蟹生长增重,换水时间以晚上为宜。晴天、白天少换,阴雨天多换。
4、 成蟹最佳收获期
河蟹产量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温度关系密切,故成蟹收获始期应为9月上旬。当秋季水温低于12℃时,河蟹摄食量减少,难以继续催肥,故成蟹的收获截止期应为秋季水温稳定通过12℃终日。
水温稳定通过12℃终日与气温稳定通过10℃终日接近,可以用气温稳定通过10℃终日作为河蟹收获截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