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5 提高孵化率的操作技术
精卵结合受精后开始卵裂,由一个细胞,裂殖为二细胞.四细胞,八细胞,多细胞,桑椹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功虫前期,担轮幼虫,就孵化出膜。在这胚胎育过程必需要为其创造好适宜的生态环境,否则就会出现畸形,或无法正常发育半途夭折。采用流水增氧,控制适宜温度,适当施加孵化剂,可以显著提高孵化率见表2
表2:孵化剂对孵化率的影响
组别 |
抽查数 |
担轮幼虫出膜数 |
解体数 |
孵化率(%) |
受精后2h加入 |
80 |
49 |
31 |
61.48 |
受精后5h加入 |
80 |
61 |
19 |
76.25 |
为加入(对照组) |
80 |
31 |
49 |
38.75 |
6 提高幼虫变态率达蚬苗的培育技术
坦轮幼虫出膜后就能作滚动式的运动,逐渐排出体内污物后,就开始摄食。以后逐步变成面盆幼虫长出双壳,继而面盆消失长出斧足、鳃、外套膜、心脏、肠管等变成蚬苗。约需5~7d完成变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活动。特别是担轮幼虫期,原来在卵膜内有卵膜保护,出膜后双壳还没长出时,胚体完全是裸露在水中,稍不慎担轮幼虫就解体死亡。我们是搞了几百次试验才摸索到使之成活变态为面盆幼虫,培育技术措施是:
6.1 水需通过沉淀,并用密网筛绢过滤,滤去大型动物、鱼、虾卵等敌害生物和污物;
6.2 经常用石灰杀灭水中的细菌病害;
6.3,用流水补充培育池中的氧气,进水时注意温差不大于2℃;
6.4.坚持每天投饵三次,以供幼体成长的需要,见表3。
表3:饵料对幼虫变态为蚬苗的影响
组别 |
幼虫变态情况 |
温度(℃) |
担轮幼虫出膜后不投饵 |
18解体 |
22~24 |
担轮幼虫出膜后投高等植物汁液 |
28解体 |
22~24 |
担轮幼虫出膜后投自育人工活饵 |
5~7完成变态成蚬苗 |
22~24 |
6.5 每天要对池底进行排污。即用手轻轻搅拌池底。用微流水冲去浮在水中的污物,以免池底沉积过多污物闷死幼体及蚬苗。
6.6 及时补充河泥,在面盆幼虫变态达蚬苗营底栖生活时,即由游泳生活改底栖爬行生活时要适当加些泥,以供蚬苗底埋栖息.补充矿物质的需求,又可躲避敌害的伤害。
河蚬的移植及养殖技术
(一)河蚬的移植
1、异地移植河蚬:
出口的黑壳蚬与野生黄壳蚬均属同一种,即河蚬(Cobicula flaminca),与黄蚬(Cyrena aurea)、圆锥蚬(Corbicula comioa)是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同物异名。交通便利的苏锡常地区,作为江苏省外贸河蚬出口基地,经多年高强度捕捞,出现河蚬、黑蚬规格偏小,产量满足不了出口需要。而将苏北地区资源丰富的河蚬向苏南移殖,定向培育黑蚬,是十分有意义的。
春秋两季气候适宜,运输死亡率低,为移殖河蚬的最佳时机,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初始蚬色对将来的定向培育影响不大,亦不必考虑个体大小。常用吸螺蚬船可在一、二个小时内采得数吨河蚬。通常勿需挑选,直接装车。以湿麻袋片或草席遮盖,避免阳光直射。河蚬起水时间宜控制在二昼夜内。
2、选择养殖场地:
河蚬最适在水流畅通、流势缓慢的水域繁殖和生长,水质偏向碱性,透明度1米左右,水速0.1~0.6米/秒范围。水流过急,增殖的幼苗不宜附着,大蚬也容易随急流冲走。水流过缓,浮泥易于沉淀,由水流带入的食料也比较少。
一般可在江河的支流和缓处或上流有沙洲、草滩,其下埕地宽阔、平坦处。亦可选江河靠岸边弧形地带。选择质软泥底或泥沙底,泥质灰黑,富含有机质的底床水域,有助于定向培育出高品质的黑壳蚬。水面从几百平方米到几公顷,水深0.5至3.0米,以管理方便为宜。根据地形以竹栏在进出水口处拦截鲤鱼等敌害侵入。
3、饲养管理:
从异地移殖运来的河蚬,应及时、均匀地播撒入养殖水域中。入水前特别注意清除鲤鱼和青鱼。河蚬虽能在相互叠置的高密度下正常生长,但移植蚬仍以1吨/667平方米左右的养殖密度为佳。其适温范围9~32℃,摄食浮游生物及藻类。低于50℃则停止摄食活动,高于32℃可导致大量死亡。
应做到经常巡视养殖地,视水质瘦肥,不定期投些豆饼、米糠等。并抽取蚬样检查壳色和个体生长状况。因饵料及放养密度不同,生长有所差异。
通常情况下,一周年内可完成壳色向黑色的转变,并可有80%达到体长2.5厘米以上的出口规格。 河蚬生命力极强,耐低氧,病患少。但须严加防范青色、鲤鱼、绿头鸭和中华鳖等河蚬天敌的侵入。
4、合理捕捞与增殖:
适应出口的需要,养蚬地多是四季捕捞。为避免大量捕捞造成资源锐减、个体偏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产蚬区实行计划捕捞。同一地区以两年为一周期,捕捞一年,停捕一年,保证其充分生长。
二是在产蚬区,有计划地定期移殖一部分黄蚬,待转黑后再捕捞。移殖蚬的增殖,关键在移殖后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中,不宜捕捞,应让河蚬对新生地获得完全的适应并繁殖。凡因运输或创伤等造成伤害而不能修复者,任其自然淘汰死亡。
河蚬雌雄异体,偶有雌雄同体。繁殖习性各地有差异。福州地区的河蚬,一年四季皆可繁殖,7~8月是旺季。而江苏一带,河田繁殖高峰期是从6月初持续到9月底。在壳长12毫米时,性腺达到成熟期,怀卵量与精子数量随个体体积增大而递增。其性腺分期成熟,发育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入水中,在水中相遇受精。受精卵从内鳃瓣中的栉鳃腺获得营养,经历担轮幼虫期,而长至200微米时离体。经过一段面盘幼虫浮游期,随水流流动漂沉于水底。经过两个星期到1个月时间,逐渐发育变成针尖状白色的幼蚬,开始营底栖生活。再经过15~30天,可长成米粒状大小的小蚬。3个月可长至体长11毫米左右。此时生殖腺接近成熟,生长开始放慢。 以上过程在移植后每年的河蚬养殖水域中悄然发生。
如果水浅,在河蚬繁殖盛期时,能在河床上出现大量的白色粘液状物,这就是河蚬的幼苗。一般不需要采取特别的管理措施,只需当心在繁殖期间鲤鱼等天敌的侵入。还应注意浊水的冲入,因为泥沙过大,其沉淀会造成大规模的蚬苗窒息死亡。河蚬寿命一般3~5年,最大壳长35毫米。在当移殖蚬顺利过渡一年后,就可开始两年一个周期的捕捞。在捕捞强度过大的情况下,可在停捕年内增加新来的移植蚬。在同一水域内,新旧河蚬均能获得良好的生长。
(二)湖泊放养增殖河蚬
水域面积2万亩以上的大、中型湖泊或万亩左右的小型湖泊,可选择适宜的湖区或全湖放养蚬苗。养蚬湖区水深2米左右,湖底泥质或沙泥质,地势较平坦,有一定的肥力,没有污染,浮游生物丰富。一般浮游植物量50万个/升以上,浮游动物量5000个/升以上,水色绿褐色,透明度45-80厘米。蚬苗放养季节以每年3~4月或9~10月为宜。放养规格为完长0.5~1.2厘米,个体重0.5~1克,一般每公斤1500~2200只。蚬苗从优质、密集的湖区捕获,要求品种纯净。
运输可用车、船散装或用草包、麻袋包装运轮。运输途中保持潮湿,避免风吹、日晒。蚬苗运到后,按照预先选定的湖区均匀散放,投放密度每亩15公斤左右,当年3、4月份放养的蚬苗,至8、9月份即可长成商品蚬。个体增重可达10倍以上,群体增重可达8倍以上,起捕上市的成品蚬比放养蚬苗增重6倍以上。
投放过蚬苗的湖区,一般都能自然繁殖,形成优势生物种群,第二年可以不再投放蚬苗。如果当年起捕量过大,自然增殖不足,为了确保下一年的产量,应当继续投放蚬苗。 河蚬养殖水域一般同时养殖鱼类,水域四周应设置拦鱼设施,防止养殖鱼类逃逸和外界大型野杂鱼进入。
在养鱼水域内放养幼蚬须提前2年~3年停止养殖对河蚬有伤害的青鱼、鲤鱼等,清除水域的青鱼、鲤鱼和鳖,改良养蚬水域的鱼种放养结构,增放鳙鱼,减少鲢鱼,稳定草鱼、鲫鱼,不放青鱼、鲤鱼,以促进河蚬生长;有条件的还应吸捕螺蚌,清除水草,减少河蚬的竞食者。
在大型湖泊中围养河蚬,则必须建好拦鱼网箔,以防河蚬的敌害生物侵入。起捕河蚬,一年四季都可进行。起捕工具用耥网或耙冈,网目2厘米左右。单船操作,一般为夫妻挡,男耥稍女拣,确保河规规格整齐,无杂无伤。每船每天工作8 小时,可起捕河蚬300公斤左右。当天起捕当天出运,保证活蚬质量。 出运河蚬用麻袋或薄塑编织袋包装。每袋20~30公斤,规格统一,外观整齐。
包装好的河蚬可以陆运、水运或者空运。运输途中注意保持低温、潮湿,避免风吹、日晒。运输期限在冬、春季为7~10天,夏、秋季为3~5天。夏秋季运输应加冰降温,冷藏运输。
(三)池塘养殖河蚬
池塘面积2亩以上,水深1米以上,底质以沙土为宜,厚度20厘米左右。塘口有活水水源,没有污染。蚬苗放养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以白露后至立夏前放养为宜。
放养前应将池水排干,清除螺、蚌类生物,曝晒15~20天。然后注水施肥。肥料可用鸡粪或其它农家肥,每亩施3~4担。每亩放养蚬苗l00公斤左右。
蚬苗放养后.应保持水质肥力、水色绿褐色,透明度35厘米左右。可定期施肥培育水色,也可投喂豆粉、麦麸或米糠。注意水质不能过肥,过肥时可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养蚬期间,不能施用化肥或农药,否则易引起河蚬死亡。
养蚬池塘可以同时混养鲢、鳙、草、鳊鱼,但不能混养青色或鲤鱼。河蚬在池塘中能不断繁殖,在第二年放养蚬苗时,可以适当减少放养量。池养河蚬经过5~6个月,即可长成商品规格。个体重达到4.5克以上,每公斤200只左右,即可起捕上市。可采用耙网或耥网,边起捕边筛选,捕大留小。小规格河蚬放回原池继续饲养。
以上信息由张乐乐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