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自我国沿海一带暴发对虾病毒病以后,从1995年起,沿海一带人工养殖的河蟹相继发生瘟疫病,且逐年严重,严重地阻碍了河蟹养殖业的发展,给养殖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河蟹的瘟疫病,又称“颤抖病”、“抓抓病”、“抖抖病”。胸足痉挛,不能爬行,在受到光或声音的刺激后,胸足抖动,腹部尖端内抠,吐出的水泡先呈黄绿色,后变为棕黑色。此病潜伏期有的长达一年以上,发病突然,死亡率在70%以上,从培育幼蟹到成蟹每年4月下旬到10月底均可能发病。一旦发病,进行水体消毒及用抗菌素治疗毫无效果。据科研人员研究,河蟹颤抖病的致病因子为“球状病毒”,主要危害河蟹的肝脏、脾脏和胃。 河蟹瘟疫病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染或食用了带有病毒的病虾蟹尸体所致。带有病毒的幼蟹进塘后,是否发病,与生态环境、科学的管理和投喂饲料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笔者经过三年多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提出以下四条防治措施: 一、强化消毒,突出一个“清”字 搞好清塘消毒工作,能大大地降低河蟹的常见疾病及瘟疫病的发病率。消毒剂可采用漂白粉,每667平方米15-20公斤;清塘时不仅要清除淤泥杂草,还要将上年发生过瘟疫病池塘中的越冬扣蟹清除掉,以防蟹病再度暴发。清塘时间不宜过迟,要抓紧冬春的干塘冻晒,进行清塘消毒。 二、种植水草,改变生态环境 水中要有沉水草,以苦草、轮叶黑藻为主;水面要有浮水草,以水花生、空心菜为主;池边还要种植高杆草,以茭白为主。水草可为河蟹提供栖息场所,充分发挥水体作用,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可为河蟹提供隐蔽物,提高河蟹青虾蜕壳的成活率;可为河蟹提供天然的优质植物饵料;水草还为河蟹提供遮阴物,在炎热的夏天可调节降低水温;水草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类,有机物、氨等,以净化水质;而沉水草在光合作用时,能源源不断地向水中释放氧气,使溶氧处于饱和状态。池塘中有了水草,能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河蟹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河蟹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肉味鲜,价格高。 三、半封闭养殖,适度肥水培育 在河蟹瘟疫病流行时,采取半封闭养殖,适度肥水培育的河蟹的发病率远远低于瘦水培养的河蟹的发病率。这是因为适度肥水中培育的大量浮游生物能吞噬病毒细胞,利用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降低池塘中病毒细胞的密度,减小河蟹感染病毒的机会。半封闭养殖,无特殊情况下不换水,可利用发酵消毒过的有机肥及磷酸二氢钙等将水培肥。如果水质过肥,可泼洒适量的石灰水,进行调节。 四、以中药为主,综合防治河蟹瘟痘病 河蟹的瘟疫病一旦发生,西药疗效很不明显。笔者根据中医的治疗理论和中药配伍的原则,先后选用了10个配方进行过两年试验,采用清毒和泻毒的治疗手法,针对河蟹的肝脏、脾脏和胃进行用药,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通过观察分析,认为河蟹瘟疫病的发病可分为三期:第一期,病蟹症状是爬在水花生上或在浅水处,八脚一撑,腹部腾空,打棚“乘凉 ”,此时的河蟹摄食还正常,活力强,是治疗的最佳时期。第二期的病蟹也无特殊的变化,只是用手捉起时,病蟹向外吐黄色的或棕黑色的水,这时已难治了。第三期,就是胸肢僵硬弯曲,不能爬行,时而抖动,这是无法治疗的。如果塘中已有发病到了第三期的病蟹,此时用药治疗,只能挽救同池中第一期和少数第二期的病蟹。 防治河蟹瘟疫病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河蟹未发病前,用药清泻掉河蟹体内的病毒,河蟹就能免遭瘟疫病的危害。由于在河蟹温疫病发病的池塘中,一般的都并发细菌性肠道感染,因而在用中药的同时,应配适量的土霉素、呋喃唑酮、大蒜泥等进行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以上信息由薛令印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嘉祥畜牧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