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覃又名猪肚菇、大杯伞,子实体出土时成棒状,后逐步分化成菌盖和菌柄,所以又叫笋菇。属大型肉质伞菌,菌柄中生,菌柄表皮厚且韧,中间肉质,菌盖平展成伞状,有菌褶。该菇一般5—10月发生于林中及草地上,子实体单生或群生,具有木腐生和土生的特点。我市新罗区食用菌试验站1999年从野外采摘后进行组织分离栽培,现已获得成功。据三明质检所分析,子实体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质元素钴、钼、锌等,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的含量居于食用菌之首,蛋白质的含量与香菇、金针菇相当,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食用菌。
生物学特性
1、温 度
菌丝生长为中温型,适宜温度15~35C,最适26—28C;子实体生长温度为23~32C,属中偏高温型。
2、湿 度
对培养料的湿度要求60%~65%,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为70%,子实体生长阶段的空气湿度为80%~90%,覆土层湿度为21%~22%。
3、pH
菌丝生长和出菇均喜欢酸性环境,菌丝生长以pH5.0~5.5为宜,灭菌后菌袋pH5.1~6.4,覆土材料以pH6.5左右为佳,不宜使用碱性土壤覆土。
4、空 气
大杯覃为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需要新鲜空气,但在原基形成时需要一定C02刺激。
5、营 养
大杯覃生长需要充足的氮源,能利用葡萄糖、蔗糖、淀粉,但不能利用乳糖,能利用氨态氮和蛋白胨,但不能利用硝态氮,氮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提高产量。利用木屑、棉子壳、蔗渣、稻草、麸皮等原辅材料进行栽培可满足对氮源的需求。
6、光 照
大杯覃的产量、质量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直射光和过强光照会抑制子实体的形成。
形态特征
在PDA培养基上大杯覃菌丝生长较快,菌丝不浓密,呈同心形,细弱,棉絮状。在栽培袋的培养基中菌丝显得较为粗壮。
子实体的生长可分为四个时期:
①、棒形期
原基形成期,需对菌棒进行覆土、盖膜或塑料袋不拔棉塞等措施,提高C02的浓度,刺激原基形成;
②针形期
原基分化期,开始形成菌盖、菌柄、菌褶等器官;
③杯形期
菌盖迅速生长发育,菌肉增厚,子实体成漏斗状或高脚酒杯形,商品菇应于此期的后期进行采收;
④成熟期
菌盖完全伸展,菌柄皮增厚,同时释放大量孢子。
栽培技术
1、季节安排
根据子实体对出菇温度的需求,以气温在23~32℃的季节往前推40天为制袋生产季节,我市一般以4~9月为生产期。
2、菌袋培养
配方:
①、棉子壳39%,木屑40%,麸皮20%,石膏1%;
②、棉子壳40%,木屑30%,麸皮14%,玉米糠5%,石膏1%;
③、棉子壳30%,木屑30%,稻草19%,麸皮20%,石膏1%。
一般选用17cmX33cm的聚炳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袋,全脱袋覆土栽培也可按制作香菇菌棒一样制作菌袋,按常规装袋法,采用高压或常压灭菌。按常规方法在26C℃下培养,约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
3、排场出菇
出菇可在室内、外进行半脱袋或脱袋出菇两种模式,室内栽培应以水泥地面为好,室外栽培应象栽培香菇一样搭盖荫棚,简易菇棚应制作小拱棚,备好覆盖用塑料膜,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淋菌棒。
①、半脱袋出菇
拔去菌袋棉塞,打开袋口,清除表面原基,竖直排放于地面或菌床架上,菌袋间距约2cm,然后将消毒好的土壤(沙质壤土、泥碳土或火烧土,经太阳暴晒2~3天后,喷上2%甲醛溶液,并用塑料膜覆盖进行密闭薰蒸消毒2~3天,然后摊开散去甲醛味备用)。撒人菌袋内,厚约5cm,剪去或卷下高于覆土的塑料袋,15~30天开始出菇,温度较高时可在10天后开始出菇。
②、全脱袋出菇
剥去塑料袋将菌棒排放于地面,袋间距1~2cm,菌棒间用土填充,然后进行表面覆土,厚约5cm,然后洒一遍水,并对露出菌棒的地方进行补土,进入出菇管理。全脱袋出菇可使养分较为集中,有利于提高子实体的产量和质量。
③、出菇管理
原基形成前适当减少通风换气,提高C02浓度,刺激原基形成,同时增加喷水次数,保持土壤湿度为22%左右,空气湿度为85%左右,室内或棚内温度在23~32C,经7~15天原基形成露出土壤表面。此时应力口大通风换气和光照强度,确保子实体的质量和产量。
病虫害防治
菌棒病害一般以菌袋培养时期发生为主,在菌袋增减阶段应注意培养室的消毒和加强通风换气,并经常检查,及时清理污染菌袋。在制作菌棒时,选择质量较好的菌袋,彻底灭菌,搬运过程中小心轻放,以防破袋和棉花塞脱落引起污染。
危害大杯覃的害虫主要有螨、蚤蝇、眼菌蚊等。主要防治方法是彻底清洁环境,严格选择和消毒覆土材料,门窗安装防虫网,防止成虫飞人产卵,在害虫发生时可采用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方法,一般不使用农药。
采收
在子实体长至杯形期的后期或成熟期前期为采收适宜期。采收方法可用利剪在菌柄靠土壤的基部剪下子实体,然后进行分级包装,上市销售。子实体采收完后,应及时清理遗留在土壤中的菌柄基部(菇脚),若发现土壤中有孢子散落,应及时清除覆土,重新覆新土。采收结束后,停止喷水2~3天,然后转入下一潮菇管理,经25天后可采收第二潮菇,一般可采收3~4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