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许多花农一提到病害防治就是“打药”(喷农药)、“打什么药”、“打几盖、打几匙”。然而,药剂防治仅仅是病害防治的措施之一,如果田间操作管理不当,仅靠喷杀菌剂是不能经济有效地控制好病害的。花卉为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其栽培理念也应跟着提升,在综合管理的栽培模式中,病害管理为其中的一环,但却不是独立的一环,不能用只要有病喷药即可的观念来经营管理,只有综合治理才能实现花卉病害的综合防治。 病因 由非生物引起的病害,由于相互不传染,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又叫生理病害。由真菌、细菌等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是可以传染的,称为传染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的发病原因 温度不适宜、光照不适宜、水分失调、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盐分过多、有害气体和物质、土壤酸碱度不适宜等都会影响花卉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病害发生。因此可知生理性病害靠“打药”是不能有效防治的。 传染性病害的发病原因 引起花卉病害的病原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类菌原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而这些病病原生物对花卉的危害与否及危害的程度取决于病原生物、花卉本身和外界环境条件,由此可知仅靠“打药”也是不能完全控制好传染性病害的。 病原生物、感病性花卉和适宜的环境同时存在时病害才会发生、蔓延;如果大棚中有感病性花卉和病原生物,但没有适合发病的环境条件,病害不会出现。所以病害防治的基本对策就是如何打破这个三角关系,使三者无法同时出现在栽培棚内,如降低病原生物密度甚至完全消灭,种植抗病品种,改变栽培环境等。 田间操作管理对病害防治的影响 大棚管理 炭疽病、细菌性病害等常发生在高温多湿的环境,而灰霉病则发生在冷凉、潮湿的气候下,通风不良的设施栽培,白粉病较易发生。因此栽培棚内温度、相对湿度、通风状况、光照、土壤湿度及ph值等环境因子的调控对病害的防治尤为重要。 经常保持大棚内的通风、透光是抑制病害发生的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即使是严寒的冬季,每天中午也应揭侧膜或开窗,以降低棚内和植株表面的湿度,否则到3月份,便会大面积诱发病害,如香石竹的眼斑病、叶斑病,非洲菊的灰霉病等。 低光照强度导致植株过度生长更易感病,夏季遮荫以防止强光的损伤,但过度遮荫又会使花的枝条较软,光照强度应控制在适宜植株生长发育的程度。 植株管理 移栽、摘心等造成的伤口,均可成为病菌的侵入点,尽可能选择晴天摘心,以利于伤口愈合,防止病原菌的侵入。在进行栽培操作如摘心,扦插时,工具应经常消毒,尽量避免通过手指及工具传播病菌。 合理调节株行距,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灌溉管理 滴灌、沟灌或近土面的给水,避免因灌溉水飞溅,将病原菌胞子或细菌带到健株上,才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注意不可让水份滞留在花瓣或叶面,虽为极少许的水分,却是大部份病原菌发芽、侵入植株组织及繁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再者若遇到烈日高温时,也易造成灼伤。 土壤湿度太高会造成土中含水量氧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促进造成根腐之病原菌对根部的危害,而土壤湿度太低,由rhizoctonia所引起的苗期立枯病较严重。另外,离地栽培也是防止疫病发生的一种栽培方式。 施肥管理 植株生长需要养分,但施用过多的肥料反而对植株造成危害,ec值过高及肥害造成的植株黄化,生长不良等问题也经常可见。肥料种类的选择,需根据花卉种类而异,不同种类的花卉对养分的需求会有差异。植株长势的强弱,也会影响病害发生的机率。 卫生管理 田间卫生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治对策。将病株、病叶、杂草摘除,并带离栽培场加以烧毁,可降低甚至完全清除场内病原菌密度,不能将植物残体堆积于基地某个地方,任其腐烂,因这些残体将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靠风力吹送飞溅,增加健株感病的机会。 细菌性病害、病毒病或枯萎病等系统性病害,其病原一旦侵入植株体内,便不易防治,应尽早将感病株全株拔除(连同根圈土壤或基质),并带离栽培场加以烧毁,才可避免病害的蔓延。如果只剪除出现病征部分枝叶,不但无法达到抑制蔓延的目的,病原物可能会由修剪的工具或根对根的接触,传染邻近健康植株,无形中使清除病组织的修剪工作变成病原菌接种工作,反而加速病害的蔓延。再说,干干净净的栽培环境,不但易于管理,且看起来心旷神怡。
许多花农一提到病害防治就是“打药”(喷农药)、“打什么药”、“打几盖、打几匙”。然而,药剂防治仅仅是病害防治的措施之一,如果田间操作管理不当,仅靠喷杀菌剂是不能经济有效地控制好病害的。花卉为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其栽培理念也应跟着提升,在综合管理的栽培模式中,病害管理为其中的一环,但却不是独立的一环,不能用只要有病喷药即可的观念来经营管理,只有综合治理才能实现花卉病害的综合防治。 病因
由非生物引起的病害,由于相互不传染,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又叫生理病害。由真菌、细菌等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是可以传染的,称为传染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的发病原因
温度不适宜、光照不适宜、水分失调、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盐分过多、有害气体和物质、土壤酸碱度不适宜等都会影响花卉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病害发生。因此可知生理性病害靠“打药”是不能有效防治的。
传染性病害的发病原因
引起花卉病害的病原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类菌原体、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而这些病病原生物对花卉的危害与否及危害的程度取决于病原生物、花卉本身和外界环境条件,由此可知仅靠“打药”也是不能完全控制好传染性病害的。
病原生物、感病性花卉和适宜的环境同时存在时病害才会发生、蔓延;如果大棚中有感病性花卉和病原生物,但没有适合发病的环境条件,病害不会出现。所以病害防治的基本对策就是如何打破这个三角关系,使三者无法同时出现在栽培棚内,如降低病原生物密度甚至完全消灭,种植抗病品种,改变栽培环境等。
田间操作管理对病害防治的影响 大棚管理
炭疽病、细菌性病害等常发生在高温多湿的环境,而灰霉病则发生在冷凉、潮湿的气候下,通风不良的设施栽培,白粉病较易发生。因此栽培棚内温度、相对湿度、通风状况、光照、土壤湿度及ph值等环境因子的调控对病害的防治尤为重要。
经常保持大棚内的通风、透光是抑制病害发生的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即使是严寒的冬季,每天中午也应揭侧膜或开窗,以降低棚内和植株表面的湿度,否则到3月份,便会大面积诱发病害,如香石竹的眼斑病、叶斑病,非洲菊的灰霉病等。
低光照强度导致植株过度生长更易感病,夏季遮荫以防止强光的损伤,但过度遮荫又会使花的枝条较软,光照强度应控制在适宜植株生长发育的程度。 植株管理
移栽、摘心等造成的伤口,均可成为病菌的侵入点,尽可能选择晴天摘心,以利于伤口愈合,防止病原菌的侵入。在进行栽培操作如摘心,扦插时,工具应经常消毒,尽量避免通过手指及工具传播病菌。
合理调节株行距,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灌溉管理
滴灌、沟灌或近土面的给水,避免因灌溉水飞溅,将病原菌胞子或细菌带到健株上,才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注意不可让水份滞留在花瓣或叶面,虽为极少许的水分,却是大部份病原菌发芽、侵入植株组织及繁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再者若遇到烈日高温时,也易造成灼伤。
土壤湿度太高会造成土中含水量氧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促进造成根腐之病原菌对根部的危害,而土壤湿度太低,由rhizoctonia所引起的苗期立枯病较严重。另外,离地栽培也是防止疫病发生的一种栽培方式。 施肥管理
植株生长需要养分,但施用过多的肥料反而对植株造成危害,ec值过高及肥害造成的植株黄化,生长不良等问题也经常可见。肥料种类的选择,需根据花卉种类而异,不同种类的花卉对养分的需求会有差异。植株长势的强弱,也会影响病害发生的机率。 卫生管理
田间卫生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治对策。将病株、病叶、杂草摘除,并带离栽培场加以烧毁,可降低甚至完全清除场内病原菌密度,不能将植物残体堆积于基地某个地方,任其腐烂,因这些残体将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靠风力吹送飞溅,增加健株感病的机会。
细菌性病害、病毒病或枯萎病等系统性病害,其病原一旦侵入植株体内,便不易防治,应尽早将感病株全株拔除(连同根圈土壤或基质),并带离栽培场加以烧毁,才可避免病害的蔓延。如果只剪除出现病征部分枝叶,不但无法达到抑制蔓延的目的,病原物可能会由修剪的工具或根对根的接触,传染邻近健康植株,无形中使清除病组织的修剪工作变成病原菌接种工作,反而加速病害的蔓延。再说,干干净净的栽培环境,不但易于管理,且看起来心旷神怡。
以上信息由袁丽丽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