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多效唑三唑酮均抑制赤霉素形成 多效唑是一种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通过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而起作用,也可以提高水稻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稻苗内源生长素的水平,明显减弱稻苗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分蘖)滋生,使秧苗外观表现矮壮多蘖,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它用于小麦、水稻苗期,能使幼苗矮壮多蘖。多效唑持效期长,拌种用药后到水稻、小麦拔节期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拔节期,同样通过抑制水稻、小麦体内赤霉素的形成,抑制节间细胞伸长,使稻麦基部节间粗短,从而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 小麦、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需要有赤霉素来激活淀粉酶的活性,将胚乳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分,供胚芽萌发;胚芽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也需要有赤霉素。用多效唑拌稻、麦种子,用药量不能过大,否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会受到过度抑制,表现为出苗期推迟,出苗率下降,幼苗生长缓慢等。 用多效唑拌麦种,可以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25克,加适量水溶解后拌麦种100公斤,拌匀后堆闷4~6小时,晾干播种。多效唑拌种会推迟出苗2~3天,宜适当提早播种。板茬麦、套播麦等播后不盖籽或盖籽浅的,不宜用多效唑拌种,否则麦苗根系不易下扎(生理原因是在多效唑的作用下,麦苗体内生长素水平下降,顶端生长优势减弱,根尖向地性生长减弱)。 能不能将多效唑与小麦拌种剂混用拌麦种,要看小麦拌种剂中的有效成分是什么。一般来说,小麦拌种剂中用于杀菌的多为三唑类药物,如三唑酮等;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的主要是辛硫磷等药剂。 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防治病害的机制是抑制真菌体内CytP450单加氧酶的活性,破坏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损伤而死亡,它同样也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C-14位脱甲基酶CytP450单加氧酶,使促进细胞伸长的赤霉素不能合成。 用三唑酮拌种能预防多种小麦病害,这项技术曾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用药量过大时会严重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出苗,因而现在生产上一般不提倡使用三唑酮拌种,而改用立克秀(2%戊唑醇湿拌种剂)等药剂。戊唑醇杀菌谱广,用量低,可应用于小麦的种子处理,对种子携带的各种病原,无论是吸附在表皮还是种子内部都同样有效,尤其适用于黑穗病的防治。但戊唑醇也是三唑类杀菌剂,同样会抑制小麦体内赤霉素的合成,只是其抑制作用较弱,相对安全。用立克秀拌种,用药量同样不能太大,而且拌种处理过的种子播种深度以2~5厘米为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如果小麦拌种剂中含有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一般不宜加用多效唑拌种,否则可能对小麦幼苗生长造成过度抑制,使小麦出苗率和成苗率严重下降。另外,从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特点和对小麦的影响看,用这类杀菌剂拌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小麦幼苗体内赤霉素水平,抑制其顶端生长优势,促进麦苗矮壮的作用。 小麦苗期可以喷施多效唑 在小麦苗期,如果发现麦苗有旺长迹象,可以在麦苗3~5叶期,每亩用100~150毫克/升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左右喷施。如果播种量较高,田间麦苗群体过大,最好将多效唑与甲哌?(又名助壮素、缩节胺)减量混用,或者使用多效唑与甲哌?的复配剂如麦业丰(20%多效·甲哌微乳剂,含甲哌?16.7%、多效唑3.3%,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90~120克,北京北农天风农药有限公司产品,联系电话:010- 61567798)、壮致(20%多效·甲哌微乳剂,含多效唑4%、甲哌?16%,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90~120克,河南省周口山都丽化工有限公司产品,联系电话:0394-8690098)等药剂。甲哌?为内吸性植物生长延缓剂,能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抑制细胞伸长,延缓营养体生长,使植株矮化,株型紧凑,并能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同化能力。与施用多效唑相比,施用甲哌?对促进麦苗分蘖的作用小一些,在群体大的麦田施用有利于防止麦苗群体过于增大。另外,甲哌?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较短(10~97天),多效唑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较长(0.5~1年),在麦田改单施多效唑为减量混合施用甲哌?和多效唑的复配剂有利于减轻多效唑残留对后茬作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防倒伏关键要靠栽培管理 值得提醒的是,在大面积生产上,主要应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来防止小麦倒伏。不要盲目使用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穗分化和发育不利,会引起穗形变小和畸形),否则反而不利于高产。生产上首先应控制小麦的播种量,降低基本苗,不同田块的亩播种量一般应掌握在4~10公斤(根据麦苗冬前生长时间和积温、不同肥力水平等而调整),少施或不施返青肥,一般应等小麦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拔长后再施用拔节孕穗肥,以控制小麦基部两个节间的长度。
多效唑三唑酮均抑制赤霉素形成
多效唑是一种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通过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而起作用,也可以提高水稻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稻苗内源生长素的水平,明显减弱稻苗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分蘖)滋生,使秧苗外观表现矮壮多蘖,叶色浓绿,根系发达。它用于小麦、水稻苗期,能使幼苗矮壮多蘖。多效唑持效期长,拌种用药后到水稻、小麦拔节期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拔节期,同样通过抑制水稻、小麦体内赤霉素的形成,抑制节间细胞伸长,使稻麦基部节间粗短,从而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
小麦、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需要有赤霉素来激活淀粉酶的活性,将胚乳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分,供胚芽萌发;胚芽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也需要有赤霉素。用多效唑拌稻、麦种子,用药量不能过大,否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会受到过度抑制,表现为出苗期推迟,出苗率下降,幼苗生长缓慢等。
用多效唑拌麦种,可以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25克,加适量水溶解后拌麦种100公斤,拌匀后堆闷4~6小时,晾干播种。多效唑拌种会推迟出苗2~3天,宜适当提早播种。板茬麦、套播麦等播后不盖籽或盖籽浅的,不宜用多效唑拌种,否则麦苗根系不易下扎(生理原因是在多效唑的作用下,麦苗体内生长素水平下降,顶端生长优势减弱,根尖向地性生长减弱)。
能不能将多效唑与小麦拌种剂混用拌麦种,要看小麦拌种剂中的有效成分是什么。一般来说,小麦拌种剂中用于杀菌的多为三唑类药物,如三唑酮等;用于防治地下害虫的主要是辛硫磷等药剂。
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防治病害的机制是抑制真菌体内CytP450单加氧酶的活性,破坏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损伤而死亡,它同样也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C-14位脱甲基酶CytP450单加氧酶,使促进细胞伸长的赤霉素不能合成。
用三唑酮拌种能预防多种小麦病害,这项技术曾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用药量过大时会严重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出苗,因而现在生产上一般不提倡使用三唑酮拌种,而改用立克秀(2%戊唑醇湿拌种剂)等药剂。戊唑醇杀菌谱广,用量低,可应用于小麦的种子处理,对种子携带的各种病原,无论是吸附在表皮还是种子内部都同样有效,尤其适用于黑穗病的防治。但戊唑醇也是三唑类杀菌剂,同样会抑制小麦体内赤霉素的合成,只是其抑制作用较弱,相对安全。用立克秀拌种,用药量同样不能太大,而且拌种处理过的种子播种深度以2~5厘米为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如果小麦拌种剂中含有三唑酮等三唑类药剂,一般不宜加用多效唑拌种,否则可能对小麦幼苗生长造成过度抑制,使小麦出苗率和成苗率严重下降。另外,从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特点和对小麦的影响看,用这类杀菌剂拌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小麦幼苗体内赤霉素水平,抑制其顶端生长优势,促进麦苗矮壮的作用。
小麦苗期可以喷施多效唑
在小麦苗期,如果发现麦苗有旺长迹象,可以在麦苗3~5叶期,每亩用100~150毫克/升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左右喷施。如果播种量较高,田间麦苗群体过大,最好将多效唑与甲哌?(又名助壮素、缩节胺)减量混用,或者使用多效唑与甲哌?的复配剂如麦业丰(20%多效·甲哌微乳剂,含甲哌?16.7%、多效唑3.3%,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90~120克,北京北农天风农药有限公司产品,联系电话:010- 61567798)、壮致(20%多效·甲哌微乳剂,含多效唑4%、甲哌?16%,每公顷纯药推荐用量90~120克,河南省周口山都丽化工有限公司产品,联系电话:0394-8690098)等药剂。甲哌?为内吸性植物生长延缓剂,能抑制赤霉素的生物合成,抑制细胞伸长,延缓营养体生长,使植株矮化,株型紧凑,并能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同化能力。与施用多效唑相比,施用甲哌?对促进麦苗分蘖的作用小一些,在群体大的麦田施用有利于防止麦苗群体过于增大。另外,甲哌?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较短(10~97天),多效唑在土壤中的半衰期较长(0.5~1年),在麦田改单施多效唑为减量混合施用甲哌?和多效唑的复配剂有利于减轻多效唑残留对后茬作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防倒伏关键要靠栽培管理
值得提醒的是,在大面积生产上,主要应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来防止小麦倒伏。不要盲目使用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穗分化和发育不利,会引起穗形变小和畸形),否则反而不利于高产。生产上首先应控制小麦的播种量,降低基本苗,不同田块的亩播种量一般应掌握在4~10公斤(根据麦苗冬前生长时间和积温、不同肥力水平等而调整),少施或不施返青肥,一般应等小麦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拔长后再施用拔节孕穗肥,以控制小麦基部两个节间的长度。
以上信息由丁桧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