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一、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池塘的选择 要求池塘进排水方便,小潮也能换水,附近最好有淡水以便调整池水盐度,面积20亩以上,养殖后期水深可以达到1.5 m 以上。 2.水质 海蜇养殖的水温适应范围是l5℃~32℃,最适范围是20℃~24℃;盐度适应范围是8‰ ~32‰,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18%o~26‰ ;pH在7.6~8.5之间。 3.清塘与肥水 冬季冻晒池塘,清除池底杂物。放苗前1个月对池塘进行整修、肥水,野杂鱼、蟹类是海蜇的主要敌害生物,放苗前必须将其杀灭;肥水的作用是保证池水中基础饵料生物的繁殖,满足海蜇放苗后的生长需要。海蜇的饵料生物主要为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轮虫、涟虫类、端足类、贝类浮游幼虫和硅藻。水质过清过瘦不利于海蜇生长,蓄水后全池均匀泼洒经过发酵的鸡粪60kg/亩~l20kg/亩;没有有机肥时,可用氮磷比为l0:l的氮肥和磷肥,常用的尿素、碳酸铵、过磷酸钙等。7天~l 5天后,池水透明度达30cm~50cm,可以向池塘中接种轮虫或卤虫等。 4.没置网带与网拦 海蜇有随波逐流的习性,遇大风喜向迎风面池边聚集,若池周浅缓则极易被冲上池沿而致死,故应在0.5m水深处用海蜇苗不易通过的纱网或大眼网绕池设置网带。网带用插入池底的竹竿或木棍支撑,上端穿结塑料绳,下端埋入池底,网顶端要高出水面3cm~4cm,网带要挺立、牢固。设置网带不可留有死角或网兜,以免海蜇进入使其活动受限而影响生长。为防止敌害生物侵入,需在池塘进水闸门周围用40目~60目筛绢网设置网拦。网带、网拦每月清刷1次,以使水流畅通。 二、苗种放养 1.苗种的选择 选择体态较好、游姿舒展、个体活跃、大小均匀的个体。目前市场上成品海蜇由于颜色不同,其价格差别较大,因此,苗种一般选择伞经1.5cm以上、活力强、色呈浅红色或金黄色的个体。 2.苗种运输 苗种出池前3小时要停止投喂。苗种运输方式可根据路途的远近而定,无论是短途还是长途,均使用塑料袋充氧和泡沫箱外包装运输较为方便和安全。短途运输的充氧量占体积的50%,伞径1.5Cm 幼体海蜇运输密度约为1000头/L;长途运输的充氧量占体积的60%,运输密度约为800头/L;在跨省运输和空运中,可在泡沫箱中加冰降温,一般24 小时运输成活率在95% 以上。 3.放苗时机 山东沿海地区放苗时间一般为5月份,放苗时要注意池塘的水温一般在20℃左右,适时放苗有利于苗种的成活率,也可以延长养殖时间。 放苗应选择在气象状况好的天气进行,遇有大风和寒流天气要暂停进苗。放苗最好在早晨和傍晚进行,放苗时应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适当地加一些池水,让苗种适应l5分钟~20分钟,待塑料袋内的盐度、水温与池塘内的盐度、水温相近(水温不超过±3 ℃,盐度不超过±5‰)后再将苗种放入池塘上风口处。如有条件最好将苗种运输到养殖池塘的中央,并将苗种均匀缓慢地放人池塘内。 4.放苗密度 海蜇苗种放养密度决定其群体产量和个体规格,放养密度的依据是饵料生物的丰度等因素。 海蜇主要摄食lmm 以下的轮虫、枝角类等天然饵料生物。人工养埴过程中,在无外来饵料生物 辅助的情况下自然纳水的交换量决定了海蜇所需天然饵料生物的丰度。一般情况下,放苗量的多少应视池塘面积、水体深度、水质以及水体交换情况综合考虑,对养殖水体日交换量达到l0%以上的池塘,海蜇苗种应当多放养一些,否则少放;单养时500头/亩~600头/亩,混养时200头/亩~300头/亩;如果养殖期间有配套的饵料生物培养池,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并能按时供给,可适当提高苗种放养密度。 当海蜇生长到45天,伞径达20cm时,可在池塘中围网暂养二茬海蜇苗种。头茬海蜇生长到60天,伞径达30cm时,可以捕捞,此时可将二茬苗种网箱拆除,进行大面积养殖。如果要养三茬,可存二茬海蜇生长到45天后,进行三茬围网暂养。 三 、饵料生物 海蜇在大海中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摄食量很大,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 ~5小时被消化。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例,个体的伞径达20mm时日摄食量为0.6万个,伞径达70mm时为l0万个,伞径达l10mm时为26万个,伞径达 230mm时为290多万个。海蜇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蝶状体幼体经过2个月生长,体重可达l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其生长速度与水体中饵料生物的密度密切相关。 1.培育养殖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生物 池塘施用有机肥料,如鸡粪、牛粪、猪粪等,必须经过充分发酵分解。存养殖过程中, 视水质、池水透明度及生物量的多少每隔半个月左右追加1次有机肥或无机肥,以提高养殖水体中天然饵科生物的丰度。 2.设立生物饵料培养池 培养以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为主的浮游动物,补充养殖池内因海蜇个体不断增长而造成天然饵料生物的不足,以达到海蜇个体规恪、群体产量和养殖容量同步提高的目的。海蜇养成池与生物饵料培养池面积比为l:l~2。 四、养殖管理 1.前期管理 幼蜇入池约l0天内不换水,因为养殖前期肥水后池水内的饵料生物比较丰富,不换水有利于苗种适应池塘环境;l 0天后,每天向池塘注水,每次注水约达到池塘水体的l0%~20%;20天后,幼蜇已生长到伞径约l0cm,在进排水时不要快排快灌,水流要缓,防止在闸口的防盗网对海蜇造成伤害。 2.中期管理 养埴中期是海蜇进入快速生长的时期,这时已进入雨季,天气、海况变化比较大,此时养殖池换水要注意外海海况,条件不好不要换水。 有淡水注入途径的池塘,要注意雨季池塘的淡水注入量,因为温度、盐度的大幅度变化会对海蜇造成伤害。 要对海蜇养殖池进行日常的温度、盐度检测,尽量把盐度控制在海蜇生长的最适范围内,以有利于海蜇的快速生长。同时,要加强巡池,在早、晚海蜇易起浮时观察海蜇的生长情况,若发现有被阻挡在岸边防护网的海蜇,要送回池塘中去。 没有配套的饵料生物培养池,每天换水后再进行投喂;此时,要特别注意池水的透明度与水色,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 米以上,并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左右,水色长期保持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 海蜇养殖池的池水透明度达到50cm~70cm时,说明池塘水体较瘦,饵料生物少,这时浒苔等藻类的繁殖会加快,应追加施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和无机肥,泼洒肥料的类型视池塘具体情况而定。 3.后期管理 海蜇在适宜环境中生长60天后,体重可生长到5kg以上而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这时可用手操网捕获海蜇,捕大留小。 个体体重在5kg以上的海蜇食量惊人,若养殖池中饵料生物不丰富则最好起捕。值得注意的是:海蜇摄食量不足不但不生长,反而会退缩,有些养殖户养殖到 3k~4kg后,过一段时间发现海蜇消失,饵料生物供应不足就是原因之一。因此,养殖海蜇的起捕时机要视养殖池塘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免造成损失。 五、海蜇的混养 1.海蜇与对虾混养 5月初,水温达到18℃时即可投放虾苗;6月初,水温稳定在20℃时,对虾已生长到体长4cm~5cm,此时放养伞径1.5cm~2.0cm的幼蜇,既有利于海蜇生长,又不会伤害对虾。 2.海蜇与贝类混养 通过几年海蜇与缢蛏、杂色蛤、文蛤的混养,发现养殖效果较好,但要求必须肥水,水包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 之间。 3.海蜇与鱼类混养 2003年5月下旬,笔者曾进行幼蜇与鱼类混养试验,在鲈鱼、黑鲷、黑鳍、黄盖鲽养殖网箱中先投喂小杂鱼碎块,鱼类争先吞食;投放海蜇幼苗后,鱼类不吞食海蜇幼苗,但隔3天后再投喂则海蜇幼苗所剩无几。因此,在海蜇养殖中,一般不宜混养上述鱼类。 4.幼蜇暂养 目前,山东沿海海蜇育苗场多无控温设施,5月中旬~6月中旬自然水温升高而海蜇螅状幼体不断释放蝶状幼体,出苗量集中,培养水体有限,每立方水体达到2万尾~3万尾,使培育幼蜇的规格偏小。为提高放养战活率,可进行幼蜇暂养。 购进lcm左右的苗种,价格比较便宜,但下塘成活率低,对环境适应性差,有条件的地方可在闲置的育苗池中进行水泥池暂养,每天投喂3~4次,每次换水1/2~1/3,控制放养密度住1000尾/m2~1500尾/m2。 网箱暂养采用规格6m×6m×2m的网箱。浮子为80cm×60cm的塑料泡沫浮子4个。框架用l寸钢管焊接而成,上下框架相同,用网目5cm 的网衣缝合而成。设置在池塘有微流水处,呈“一”字型排列,箱距2米。网箱用黑塑料网遮阳,于海蜇幼苗进箱前7天下水,每天投喂3~4次。 池塘圈养一般在池塘肥水不好的情况下采用,或第二茬、第三茬苗种暂养采用,其方法是在池塘一角圈围约5亩水面,视水体中生物量的多少采取补充投喂的办法。
以上信息由司端雨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黄垓乡司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