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英德农业的传统优势产业,随着我市茶场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国营茶场大多转制承包给个体老板经营,茶园分给农户管理,这种经营管理体制容易给茶园生产带来一定的问题,如茶园管理粗放、掠夺性采摘、农药不合理使用、农药残留量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等食品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无公害产品成为人们消费的趋势。无公害茶是指茶叶产品中的有害物质的卫生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大限量标准以内的茶叶,对消费者身心健康无害。无公害茶叶主要是通过严格选用农药种类及肥料控制农药残留达到质量卫生标准的。以下是有关无公害茶叶生产的一些技术措施(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残留控制),供我市茶叶生产企业参考。
一、茶园农药的合理使用。
1、正确选用农药。茶园应根据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农药的作用特点和毒性,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作物及天敌安全、无不良影响、成本低的药剂品种为宜。严禁使用高毒、剧毒、残期长的农药,2000年国家农业部第199号公告,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农药有:甲胺磷、呋喃丹、六六六、DDT、毒杀芬、三氯杀螨剂、杀虫脒、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毒鼠硅、杀灭菊酯、氰戊菊酯。
2、把握用药最佳时间。有些茶农只要一发现有什么病虫,不管是否适宜用药,就立即喷药,其实,不同的病虫,适宜的施药时期是不同的,如防治食叶性害虫,一定要掌握在幼虫三龄以前用药效果才好。对个体小、发生代数多的吸汁性害虫,如小绿叶蝉,则应抓住第一虫口高期之前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小绿叶蝉又名叶跳虫、浮尘子,是危害茶树的主要害虫,一年可发生9-11代,成虫特性为危害嫩梢,吸取汁液,多栖于叶梢背面,善爬善跳,叶梢危害后叶缘卷曲,生长停滞,出现枯焦。第一虫峰在第二轮茶的5月上旬开始出现,第一高峰期持续到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进入第二高峰期,持续到11月中旬。防治方法主要采取:①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少留叶或不留叶,随芽梢带走大量虫卵;②及时清除茶园杂草,间作不宜过密,改善茶园环境,抑制虫口发生;③农药防治采用40%乐果或80%敌敌畏2000倍液喷洒在茶丛蓬面芽梢叶背,以雾喷效果更好。
3、掌握适当的用药浓度和次数。有些茶农盲目加大用药浓度和次数,过高的用花浓度和用药频率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既增大了茶园投入,又杀伤了天敌。适宜的用药浓度应是使用最低的有效浓度;适宜的用药次数应是最少有效次数,对于茶园采摘轮次计,要求每轮茶最多只能用药一次。
4、正确认识防治效果。用药的目的是控制病虫的进一步为害,减少经济损失,而不是全面的消灭它。要想消灭一个生物种是不可能的,合理使用农药就是要达到病虫防治效果,又不致污染环境,破坏天敌栖身的环境条件,同时对人、畜、作物安全,保护天敌,才是理想的防治效果。
二、茶园农残的控制措施。
1、强化农业防治。茶园施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氮、磷、钾合理搭配,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控制尿素施用量,推广生物有机肥。茶园要及时中耕锄草,结合修剪,全面清除茶园内的枯枝残叶,放至行间深埋,秋季进行茶园深耕,破坏害虫栖息和产卵场所,病少病虫源,分批、多次采摘茶叶,适时修剪,剪去枯弱枝、病虫枝和徒长枝,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减轻来年危害。
2、加强生态茶园建设,促进生态平衡。茶园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身场所,在长期的共生中处于生态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根据各地茶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茶园上风口、周围、道路等茶园空旷地种植林木、果树,达到茶–林–草生态平衡,茶园合理绿化,物种多样,水土保护良好,达到生态平衡,形成生态茶园。
3、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利用有益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是茶园害虫生态调控的有力手段。有益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黑刺粉虱真菌制剂,植物制剂如苦参素、印楝素等防治丽纹象甲、小绿叶蝉、蚜虫、黑刺粉虱等;利用寄生性昆虫如赤眼蜂、小蜂类寄生蝇和捕食性天敌瓢虫、蜘蛛、蜻蜓、步行虫和鸟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避免使用杀伤性大的农药,在天敌高峰期避免施药,为天敌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