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1.密度较大而生育正常的棉田。今年由于6月份干旱,有些沙性地的棉田,虽然密度较大,但目前生育正常,植株高矮、叶片大小适中,下部已成铃2~3个,中上部蕾花累累。这类棉田高产希望较大,管理重点是防止后期脱肥。追肥少或未追肥的,亩再追施尿素7.5~10公斤,追肥有困难的可增加叶面喷肥次数,前两次喷肥以氮为主,后两次喷肥以钾为主。打顶后中度化控,保持大行间似封不封的状态。上部不宜多留果枝和花蕾。做好后期抗旱浇水的准备,力争增加秋桃铃重。 2.生育基本正常但郁蔽的棉田。这类棉田密度中等,株高和蕾铃发育正常,但叶片较大,叶层较密,通风透光不良。主要发生在较肥沃地块、杂交棉地块,或化控较重枝叶密集,或留叶枝较多,相当于增加了株数。这类棉田的潜在危险是中部蕾铃大量脱落和下部烂铃。宜在雨季来临前打去下部空枝、无效叶枝和中部主茎上的 4~5片老叶,迅速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控制氮肥用量,叶面喷肥以磷、钾肥为主,力争实现秋桃盖顶,夺取高产。 3.密度大、植株高、生育不正常棉田。主要因密度大、前期受旱突然降雨或浇后遇雨,未及时化控造成。这类棉田叶片往往不很大,叶色不深,不是真的茁壮。应立即喷缩节安重控,缩节安要用合格产品;未追肥的还要继续追肥;去掉小弱株、空枝和无效叶枝,有可能时进行中耕散墒,一改善棉田环境。 4.“高、大、空”棉田。和上类棉田的主要区别是营养生长旺而生殖生长弱,下部基本无成铃,中部蕾花脱落重,叶片大,叶色深,植株较高,节间较长。主要因营养失调和害虫为害造成。除参照上类棉田管理外,宜控制氮肥使用,多施磷、钾肥;拔除既无蕾铃又无顶尖的空株;适当推迟打顶,打顶后喷“920”催蕾;对残留的3龄以上棉铃虫幼虫、喷药效果已不佳,可结合整枝人工捉拿。 5.营养生长偏弱棉田。主要是干旱少雨又未灌溉的棉田,表现为植株较矮;伏前桃较多,节间短,叶片小,花蕾大,顶尖缩,开花已接近上部。有的虽已追施氮肥,但因降雨量小肥效未充分发挥。这类棉田主要危险是影响结秋铃,应立即喷施尿素使上部叶片和果节伸开,尿素液浓度宜低些,但喷液量要大些。缩尖严重的棉田,打顶后先喷“920”,待上部果枝伸开后再喷缩节安。这类棉田有的有高产希望,应开拓水源,为浇水创造条件。 6.易发病棉田。因近1个月持续高温,棉花枯黄萎病受到抑制,但潜在的发病危险不可轻视。近期由于降雨增多,不少棉田已陆续发病,应喷克黄枯等药剂进行预防。一般用300~500倍液喷洒,对病株用200倍液灌根,加尿素可提高防效,力争不使病叶向上蔓延。 以上各类棉田都要严防第3代棉铃虫、棉盲蝽和其他害虫的发生和为害,降雨后及时排出地面积水,做后期抗旱浇水准备,保证秋桃正常发育。
以上信息由尚雪芬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油菜僵苗现象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叶片发黄发红,心叶卷曲,生长基本停止,甚至枯茎烂根,导致冬发不足,苗体瘦弱,油菜产量降低。生产中要针对僵苗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1. 防苗体老化引起僵苗苗床期超龄,易出现高脚苗,根系活力差,栽入大田迟迟不发新根,不长新叶。由于根系不能吸收或很少吸收氮和磷素,导致叶片发红。因此,油菜要适龄移栽,一般苗龄30~35天就要及时移栽。密度大的还要适当提早,防苗床营养条件恶化而形成“老小苗”。为适时移栽油菜,晚稻要适期收获。如采用板田免耕移栽,可提早3~5天移栽油菜。 2.防渍害或干旱僵苗一些低洼的垅田、库塘下的稻田,没有提前开沟排渍,地下水位高、土壤缺氧;或持续秋雨、又未开沟而积水比较严重的稻田,易缺氧。渍害缺氧引起油菜根系腐烂,导致僵苗死苗。油菜移栽后如持续干旱,土壤表层缺水硬化,根系不能生长,植株所需要的水分和氮磷等养分得不到满足,叶片发红而僵苗。因此,油菜田要开好三沟,并实行窄厢深沟,同时要注意清沟排渍。如遇干旱,可沟灌,但忌大水漫厢,以免土壤渍水缺氧。 3.防缺硼引起僵苗油菜对硼敏感,对油菜来说,大多数土壤都缺硼。土壤硼素不足时,油菜表现为生长停滞,烂根枯心,根须肿大。因此,油菜施用硼肥可防因缺硼而引起的僵苗。据试验,用0.1%~0.2%硼砂液作定根水,淋入蔸部,7天后调查,施硼区油菜植株成活率为96.7%,且生长势好,未施硼区植株成活率只有79.1%。移栽时如雨水多,不必施定根水时,可用硼砂与有机肥拌和均匀作基肥,并将油菜苗根沾0.1%~0.2%硼砂液。 4.防病虫危害引起僵苗油菜前期病虫害主要是蚜虫、病毒病和菜青虫。蚜虫危害,叶片卷曲,生长点不长。病毒病危害引起叶片皱缩、硬脆、生长停滞。菜青虫危害造成缺刻。它们严重危害均可引起僵苗。病毒病是由蚜虫带毒传播的,治蚜即可防病。当发现个别植株有蚜虫危害时要对整丘油菜防治。一般亩用10%蚜虱净(一遍净、大功臣、吡虫啉)或2.5%敌杀死防治。 5.防土壤板结引起僵苗 土壤粘重的油菜田,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油菜栽后迟迟不发。因此,油菜冬前应结合追肥,中耕松土,以利通气保墒。
联系地市: 山东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