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仔猪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病性复杂,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长期以来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生长受阻和仔猪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仔猪腹泻的防治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性问题。 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1-3月龄,特别是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10-15天内的仔猪多发,有的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发病率高达50%以上,死亡率15%-20%,腹泻引起的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40%。 仔猪腹泻每年给养猪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仔猪腹泻会导致饲料报酬率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僵猪),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归纳为非传染性腹泻与传染性腹泻两大类,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防治仔猪腹泻的基础,针对性疫苗和敏感药物的正确选用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技术关键。 一、仔猪腹泻的成因 一)非传染性腹泻 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研究表明,仔猪肠道在出生前是无菌的,在出生后24 h内逐步定植了大肠杆菌、乳酸菌、小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等,形成肠道微生态系统。通常情况下,乳酸杆菌占优势有助于健康,因为它可以竞争性地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从而降低有害菌的浓度、减少毒素产生,防止因病原菌造成的消化系统紊乱与腹泻。由于仔猪胃酸分泌很少,哺乳期间胃的酸性环境主要靠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一旦断奶,乳糖来源终止,乳酸含量下降,胃内pH值升高,乳酸菌就会减少,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会逐渐占优势,胃肠道内菌群失衡,导致腹泻的发生。断奶仔猪从吃初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消化酶的水平。资料表明,断奶后1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2日粮抗原过敏 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腹泻。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饲料或变换饲料后,一般3-5 天出现腹泻,在无病原微生物的参与下,一个星期左右病情得以缓解。如果由于肠道组织的损伤,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会加剧腹泻病程。 3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 4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 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适应性很差。气候骤变、贼风入侵以及保温不当时,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O℃,最佳湿度为60%-70%。若防寒,保温措施不到位,空气污浊,湿度大时都会引起仔猪的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伙伴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应激反应会导致腹泻。 二)传染病腹泻 1病毒性腹泻 传染性肠胃炎 本病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严重腹泻、失水为特征。特别在寒冷季节,能迅速传播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猪几乎没有死亡。康复猪带毒可达10周甚至100多天,在不良环境下重新排毒而导致病的传播。该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为1-2月份。病毒传播可通过猪的直接接触。母猪乳汁可以排毒,并通过乳汁传播给哺乳仔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本病流行有3种形式:流行性多见于新疫区;地方流行性多发生于疫区;周期性地方流行性在疫区。由于母猪具有免疫力,其初乳中的免疫抗体可为哺乳提供保护力,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在断奶后又成易感猪。本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越严重,病死率越高。 猪流行性腹泻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小猪易患此病,哺乳仔猪死亡率达50-100%。其特征为呕吐,腹泻。病毒存于病猪的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传染。在寒冷的季节里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状病毒感染 病毒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在人和家畜之间可能相互感染。在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下,发病率高。病毒经口进入机体能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所以能顺利到达小肠,经胰蛋白酶激活而感染小肠绒毛顶部上皮,在其中增殖并使之发生变性、溶解或脱落,绒毛遂缩短变宽。隐窝细胞未及分化成熟就移向感染发病的绒毛上皮,并取代其位置,于是发生吸收不良。双糖特别是乳糖消化障碍,电解质从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从而导致水样腹泻。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一般为50-80%,若有大肠埃氏菌混合感染更严重。 2细菌性腹泻 猪痢疾 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发生,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该病最初在猪群中呈散发性,发病急,继而同群猪陆续发病,病情严重的发生死亡,病愈的猪生长也很缓慢。猪群起初发病时,常呈急性,主要表现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粘液。随病程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粘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色灰色或黄色。发生本病的原因是一些养殖户观念陈旧,认为猪不怕脏,舍内不经常打扫,更谈不上消毒。 仔猪黄痢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病猪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和迅速昏死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仔猪。3日龄以内的猪发病率90%左右,死亡率达100%。该病的特点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该病在本县农村散养户中尤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观念,封建迷信思想严重。例如,母猪在产仔后,羊水、恶露污染的垫草必须等仔猪满月后才能清除,这样就给大肠杆菌形成了良好的培养基,导致仔猪发生黄痢和白痢。 仔猪白痢 本病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粪便或糊状粪便,有腥臭味,形状粘腻。病猪表现畏寒,拱背,行动缓慢,脱水,呼吸次数增加,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饮欲增强。病程短的2-3天,长的1周左右,15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但多数病例有反复,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仔猪副伤寒 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因为目前使用的仔猪副伤寒疫苗均为活苗,采用口服或注射法免疫。调查中发现,一些专业户将疫苗稀释后拌在一大盆饲料内,让一群仔猪一起采食,造成分配不均,引起部分仔猪发病。还有的将疫苗用温热水稀释,使疫苗在使用前即失去活性,引起大批仔猪发病。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偶尔发生2-4周龄以下的仔猪。0-3日龄发病率71.1%,4- 7日龄为10.5%,第2周为13.2%,第3周为5.3%。死亡率一般在20-70%。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病仔猪由于肠粘膜炎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便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该病在本县较偏远的地方,怀孕母猪以散养和放牧方式为主的猪群中发生。 3寄生虫性腹泻 猪球虫病 在本县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常有球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球虫在成猪体内寄生,一般只呈带虫状态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畜发生水样腹泻,衰弱,脱水,发育迟钝,时有死亡。 线虫病 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粘液性或血性下痢。在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都有发生。 综上所述,仔猪的腹泻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非传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1 仔猪消化机能不全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 主要针对胃肠道内菌群平衡和提高消化酶含量和活性采取措施。 a添加酶制剂可以弥补仔猪体内各种消化酶的缺乏保证仔猪的正常消化功能,消除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b添加有机酸,可以降低pH值,增加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胃肠道内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保持肠道微生物平衡。如在日粮中常使用1%左右的乳酸,1.5%一2.O%延胡索酸(富马酸),1%-3%柠檬酸,1%-1.5%甲酸钙可以改进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并减少腹泻的发生。或者直接在饮水中添加柠檬酸。 c添加乳清粉,乳清粉主要含乳糖和乳清蛋白,以及比例适宜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乳糖很容易被早期断奶仔猪所消化,并有促进消化道乳酸菌增殖,降低胃pH值,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的作用,如在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10%-20%的乳清粉对腹泻的防止有一定的作用。 2 日粮抗原过敏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 合理添加维生素E在保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中有重要的作用,用牛初乳或其他的免疫球蛋白饲养仔猪,可提高免疫力和成活率。 3 营养因子缺乏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 合理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高锌日粮已经作为控制仔猪腹泻、提高其生产性能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产中应用。乳酸锌、葡萄糖酸锌、氧化锌、硫酸锌等都可以作为饲料中的加锌剂,其中以乳酸锌效果较好。仔猪缺铁的防治目前大多数猪场都是在仔猪生后2-3d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牲血素或铁钴合剂等。选择合适的补铁制剂和恰当安排妊娠后期母猪的补铁程序,可以保证仔猪通过胎盘和乳汁得到足够的铁质,消除其缺铁现象。仔猪缺硒病的预防目前应用的方法:一是饲料中添加含硒添加剂,二是在仔猪出生后3d左右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或亚硒酸钠VE注射液,三是保证母猪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有足够的硒摄取。 4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 一是通过建立管理程序减少断奶应激反应如采取早期补料、逐步断奶、合理调整母猪泌乳量、仔猪饮服电解质水溶液等措施。尽量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尽量做到全进全出,产仔期间彻底消毒。对拉出的稀粪及时消毒处理,可用石灰粉吸干,尽快清扫。注意仔猪的保温,防止贼风侵入。保持猪舍的干燥、清爽;未吃完的饲料应及时清理。猪场要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二)传染病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1不同年龄不同原因引起猪腹泻的治疗 腹泻由于肠蠕动加强,分泌增多,导致大量肠液、胰液丢失,钾离子、钠离子丢失增多,液体在大肠段的重吸收作用降低或消失而引起脱水、电解质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因此,在消除病因的情况下,采取强心补液、预防脱水、维护心功能、解除酸中毒、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等治疗原则。临床上多用0.9%的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钾、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进行腹腔补液。对能正常饮水的猪只口服补液盐(葡萄糖20g、氯化钾1.5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 2.5g、饮水1kg) 2 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加以防治。对症疗法、口服微生态制剂,选用敏感抗菌素等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死亡率。 猪轮状病毒病防治要点是注意供给乳猪充分的初乳和母乳,使乳猪获得被动免疫;由于大多数母猪在初乳和乳汁种含有有效的抗轮状病毒抗体,所以应在哺乳仔猪肠道有母源抗体保护时,有意使小猪接触感染病毒以刺激产生主动免疫;注意使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补充养分;加强环境消毒和卫生。国内目前开展了轮状病毒基因工程乳酸菌疫苗的研究,还未在生产中大量采用。 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给予口服补液盐,注意保暖和保持仔猪舍干燥卫生,仔猪初生前6 h应给予足够的初乳。在母猪产前20天应用传染性胃肠炎一流行性腹泻(TGE—PED)二联灭活苗,后海穴注射预防TGE和PED有良好效果。弱毒苗存在散毒的危险,应严格控制,在未发病猪场不免。 3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从饲养卫生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在产前14—21d注射本地(场)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 4ml/头,发病严重的猪场,仔猪生后1—2d注射本地(场)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2mg头,14-20 d注射2ml/头,保护率可以达到93%。也可使用长效土霉素、头孢噻夫、长效恩诺沙星等进行三针保健。出现腹泻症状的猪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如:复方新霉素、阿米卡星、乳酸诺氟沙星等与硫酸阿托品配伍,口服3-5 d能有效防治细菌性腹泻,在仔猪黄痢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预防性投药一周。沙门氏菌的防治在生后3O~4O日龄用本地(场)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首免,2免生后7O日龄,出现腹泻症状的猪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可选用复方新霉素制剂、强力霉素、利高霉素、硫酸安普霉素等配合诺氟沙星扮料和饮水治疗。猪痢疾的防治痢菌净,治疗剂量为2.5mg/kg体重,混于饲料中,每个疗程7 天,喂2个疗程,疗程间停药3天。再喂3个预防量疗程,预防剂量为100mg/kg饲料。美国已研制出油佐剂灭活苗用于预防该病。我国尚未使用疫苗 4寄生虫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的基础。驱虫程序:35 -70日龄的仔猪应进行1-3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前1周进行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3-4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各驱虫1次。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储粪池发酵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 综上所述,由于仔猪的腹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仔猪腹泻的发生、发展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一旦发生仔猪腹泻应立即隔离和治疗,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的传播,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把握好仔猪初乳关,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等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治仔猪腹泻的基础。针对性疫苗和敏感药物的选用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技术关键。
仔猪腹泻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病性复杂,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长期以来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生长受阻和仔猪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仔猪腹泻的防治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性问题。
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1-3月龄,特别是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10-15天内的仔猪多发,有的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发病率高达50%以上,死亡率15%-20%,腹泻引起的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40%。
仔猪腹泻每年给养猪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仔猪腹泻会导致饲料报酬率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僵猪),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因归纳为非传染性腹泻与传染性腹泻两大类,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防治仔猪腹泻的基础,针对性疫苗和敏感药物的正确选用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技术关键。
一、仔猪腹泻的成因
一)非传染性腹泻
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研究表明,仔猪肠道在出生前是无菌的,在出生后24 h内逐步定植了大肠杆菌、乳酸菌、小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等,形成肠道微生态系统。通常情况下,乳酸杆菌占优势有助于健康,因为它可以竞争性地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从而降低有害菌的浓度、减少毒素产生,防止因病原菌造成的消化系统紊乱与腹泻。由于仔猪胃酸分泌很少,哺乳期间胃的酸性环境主要靠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一旦断奶,乳糖来源终止,乳酸含量下降,胃内pH值升高,乳酸菌就会减少,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会逐渐占优势,胃肠道内菌群失衡,导致腹泻的发生。断奶仔猪从吃初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消化酶的水平。资料表明,断奶后1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2日粮抗原过敏
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腹泻。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饲料或变换饲料后,一般3-5 天出现腹泻,在无病原微生物的参与下,一个星期左右病情得以缓解。如果由于肠道组织的损伤,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会加剧腹泻病程。
3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下降。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
4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
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适应性很差。气候骤变、贼风入侵以及保温不当时,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O℃,最佳湿度为60%-70%。若防寒,保温措施不到位,空气污浊,湿度大时都会引起仔猪的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伙伴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应激反应会导致腹泻。
二)传染病腹泻
1病毒性腹泻
传染性肠胃炎 本病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严重腹泻、失水为特征。特别在寒冷季节,能迅速传播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猪几乎没有死亡。康复猪带毒可达10周甚至100多天,在不良环境下重新排毒而导致病的传播。该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为1-2月份。病毒传播可通过猪的直接接触。母猪乳汁可以排毒,并通过乳汁传播给哺乳仔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本病流行有3种形式:流行性多见于新疫区;地方流行性多发生于疫区;周期性地方流行性在疫区。由于母猪具有免疫力,其初乳中的免疫抗体可为哺乳提供保护力,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在断奶后又成易感猪。本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越严重,病死率越高。
猪流行性腹泻 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小猪易患此病,哺乳仔猪死亡率达50-100%。其特征为呕吐,腹泻。病毒存于病猪的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传染。在寒冷的季节里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
状病毒感染 病毒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在人和家畜之间可能相互感染。在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下,发病率高。病毒经口进入机体能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所以能顺利到达小肠,经胰蛋白酶激活而感染小肠绒毛顶部上皮,在其中增殖并使之发生变性、溶解或脱落,绒毛遂缩短变宽。隐窝细胞未及分化成熟就移向感染发病的绒毛上皮,并取代其位置,于是发生吸收不良。双糖特别是乳糖消化障碍,电解质从细胞外液转移至肠腔,从而导致水样腹泻。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一般为50-80%,若有大肠埃氏菌混合感染更严重。
2细菌性腹泻
猪痢疾 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发生,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该病最初在猪群中呈散发性,发病急,继而同群猪陆续发病,病情严重的发生死亡,病愈的猪生长也很缓慢。猪群起初发病时,常呈急性,主要表现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粘液。随病程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粘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色灰色或黄色。发生本病的原因是一些养殖户观念陈旧,认为猪不怕脏,舍内不经常打扫,更谈不上消毒。
仔猪黄痢 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病猪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和迅速昏死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仔猪。3日龄以内的猪发病率90%左右,死亡率达100%。该病的特点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该病在本县农村散养户中尤为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观念,封建迷信思想严重。例如,母猪在产仔后,羊水、恶露污染的垫草必须等仔猪满月后才能清除,这样就给大肠杆菌形成了良好的培养基,导致仔猪发生黄痢和白痢。
仔猪白痢 本病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粪便或糊状粪便,有腥臭味,形状粘腻。病猪表现畏寒,拱背,行动缓慢,脱水,呼吸次数增加,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饮欲增强。病程短的2-3天,长的1周左右,15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但多数病例有反复,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仔猪副伤寒 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因为目前使用的仔猪副伤寒疫苗均为活苗,采用口服或注射法免疫。调查中发现,一些专业户将疫苗稀释后拌在一大盆饲料内,让一群仔猪一起采食,造成分配不均,引起部分仔猪发病。还有的将疫苗用温热水稀释,使疫苗在使用前即失去活性,引起大批仔猪发病。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偶尔发生2-4周龄以下的仔猪。0-3日龄发病率71.1%,4- 7日龄为10.5%,第2周为13.2%,第3周为5.3%。死亡率一般在20-70%。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病仔猪由于肠粘膜炎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便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该病在本县较偏远的地方,怀孕母猪以散养和放牧方式为主的猪群中发生。
3寄生虫性腹泻
猪球虫病 在本县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常有球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球虫在成猪体内寄生,一般只呈带虫状态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畜发生水样腹泻,衰弱,脱水,发育迟钝,时有死亡。
线虫病 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粘液性或血性下痢。在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都有发生。
综上所述,仔猪的腹泻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非传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1 仔猪消化机能不全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
主要针对胃肠道内菌群平衡和提高消化酶含量和活性采取措施。
a添加酶制剂可以弥补仔猪体内各种消化酶的缺乏保证仔猪的正常消化功能,消除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b添加有机酸,可以降低pH值,增加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胃肠道内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保持肠道微生物平衡。如在日粮中常使用1%左右的乳酸,1.5%一2.O%延胡索酸(富马酸),1%-3%柠檬酸,1%-1.5%甲酸钙可以改进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并减少腹泻的发生。或者直接在饮水中添加柠檬酸。
c添加乳清粉,乳清粉主要含乳糖和乳清蛋白,以及比例适宜的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乳糖很容易被早期断奶仔猪所消化,并有促进消化道乳酸菌增殖,降低胃pH值,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的作用,如在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10%-20%的乳清粉对腹泻的防止有一定的作用。
2 日粮抗原过敏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
合理添加维生素E在保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中有重要的作用,用牛初乳或其他的免疫球蛋白饲养仔猪,可提高免疫力和成活率。
3 营养因子缺乏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
合理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高锌日粮已经作为控制仔猪腹泻、提高其生产性能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产中应用。乳酸锌、葡萄糖酸锌、氧化锌、硫酸锌等都可以作为饲料中的加锌剂,其中以乳酸锌效果较好。仔猪缺铁的防治目前大多数猪场都是在仔猪生后2-3d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牲血素或铁钴合剂等。选择合适的补铁制剂和恰当安排妊娠后期母猪的补铁程序,可以保证仔猪通过胎盘和乳汁得到足够的铁质,消除其缺铁现象。仔猪缺硒病的预防目前应用的方法:一是饲料中添加含硒添加剂,二是在仔猪出生后3d左右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或亚硒酸钠VE注射液,三是保证母猪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有足够的硒摄取。
4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
一是通过建立管理程序减少断奶应激反应如采取早期补料、逐步断奶、合理调整母猪泌乳量、仔猪饮服电解质水溶液等措施。尽量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尽量做到全进全出,产仔期间彻底消毒。对拉出的稀粪及时消毒处理,可用石灰粉吸干,尽快清扫。注意仔猪的保温,防止贼风侵入。保持猪舍的干燥、清爽;未吃完的饲料应及时清理。猪场要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二)传染病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1不同年龄不同原因引起猪腹泻的治疗
腹泻由于肠蠕动加强,分泌增多,导致大量肠液、胰液丢失,钾离子、钠离子丢失增多,液体在大肠段的重吸收作用降低或消失而引起脱水、电解质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因此,在消除病因的情况下,采取强心补液、预防脱水、维护心功能、解除酸中毒、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等治疗原则。临床上多用0.9%的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钾、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进行腹腔补液。对能正常饮水的猪只口服补液盐(葡萄糖20g、氯化钾1.5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 2.5g、饮水1kg)
2 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加以防治。对症疗法、口服微生态制剂,选用敏感抗菌素等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死亡率。
猪轮状病毒病防治要点是注意供给乳猪充分的初乳和母乳,使乳猪获得被动免疫;由于大多数母猪在初乳和乳汁种含有有效的抗轮状病毒抗体,所以应在哺乳仔猪肠道有母源抗体保护时,有意使小猪接触感染病毒以刺激产生主动免疫;注意使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补充养分;加强环境消毒和卫生。国内目前开展了轮状病毒基因工程乳酸菌疫苗的研究,还未在生产中大量采用。
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给予口服补液盐,注意保暖和保持仔猪舍干燥卫生,仔猪初生前6 h应给予足够的初乳。在母猪产前20天应用传染性胃肠炎一流行性腹泻(TGE—PED)二联灭活苗,后海穴注射预防TGE和PED有良好效果。弱毒苗存在散毒的危险,应严格控制,在未发病猪场不免。
3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从饲养卫生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在产前14—21d注射本地(场)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 4ml/头,发病严重的猪场,仔猪生后1—2d注射本地(场)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2mg头,14-20 d注射2ml/头,保护率可以达到93%。也可使用长效土霉素、头孢噻夫、长效恩诺沙星等进行三针保健。出现腹泻症状的猪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如:复方新霉素、阿米卡星、乳酸诺氟沙星等与硫酸阿托品配伍,口服3-5 d能有效防治细菌性腹泻,在仔猪黄痢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预防性投药一周。沙门氏菌的防治在生后3O~4O日龄用本地(场)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首免,2免生后7O日龄,出现腹泻症状的猪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可选用复方新霉素制剂、强力霉素、利高霉素、硫酸安普霉素等配合诺氟沙星扮料和饮水治疗。猪痢疾的防治痢菌净,治疗剂量为2.5mg/kg体重,混于饲料中,每个疗程7 天,喂2个疗程,疗程间停药3天。再喂3个预防量疗程,预防剂量为100mg/kg饲料。美国已研制出油佐剂灭活苗用于预防该病。我国尚未使用疫苗
4寄生虫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的基础。驱虫程序:35 -70日龄的仔猪应进行1-3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前1周进行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3-4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各驱虫1次。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储粪池发酵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
综上所述,由于仔猪的腹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仔猪腹泻的发生、发展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一旦发生仔猪腹泻应立即隔离和治疗,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防止病原的传播,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把握好仔猪初乳关,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等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治仔猪腹泻的基础。针对性疫苗和敏感药物的选用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技术关键。
规格型号:种子价格计量单位:斤产品单价:1供求数量:10吨青州高羊茅草籽哪家好,电话:13141575288,卉苑花卉园艺是农业部所属专业化从事草花种业发展的国有企业,厂家直销进口草坪种子、牧草种子、花卉种子、草花种子、边坡绿化种子批发等**优势的护坡草种。主要推荐品种有 波斯菊种子 硫化菊种子 万寿菊种子 孔雀草种子 薰衣草种子 马鞭草种子 百日草种子等几百余种花卉种子,具有耐粗放管理 适应性强 是您打造花海旅游的优选品种花卉种子药材种子/林木 种子/草坪种子/牧草种子/进口种子应有尽有,一站式服务,百度力推诚信商家。大量供应本年度新采集的种子出售,春季种植找美丽乡村花卉有限公司。保证种子纯度。如需够买种子,可货到付款,一手机信息详细告知所购,种子名称,收货人姓名,收货人地址,联系电话,以及所购买种子斤数。
以上信息由农伟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江苏省宿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