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网农业百科:
海蜇人工养殖由于周期短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近几年在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快速发展。 一、池塘的选择和准备海蜇养殖一般选择进排水方便,面积30亩以上的对虾养殖池或蓄水池,水深1.5米以上,池壁陡峭,池底相对较硬。如坡度太缓应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以10目筛绢网顶高出水面30厘米为宜。围网的作用是防止海蜇因风浪、水流等因素被推至浅水处搁浅死亡。野杂鱼、蟹类是海蜇的主要敌害,放苗前要进行彻底清除。一般先注水10厘来~20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100公斤/亩)或漂白粉溶液(30×10-6)。进排水口应设40目~60目筛网,防止野杂鱼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和排水时跑苗,随着苗种个体的生长调整网目的大小。海蜇主要滤食水中小型浮游动物,水中浮游生物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海蜇的成活率和生长,因此需在放苗前10天左右进行肥水,一般每亩投发酵好的鸡粪等有机肥300公斤,视水的肥度可用氮磷比10∶1的氮肥和磷肥作为补充追肥。放苗前应检测水质相关理化因子,海蜇养殖的适温范围是15℃~34℃,最适水温18℃~28℃;适盐范围是8‰~37‰,最适盐度16‰~28‰;ph值为7.5~8.5,无其他污染。 二、苗种来源目前采用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采捕海上自然苗。 二是半人工采苗。即采收海上成熟期的海蜇,通过人工投放附着基的办法获得苗种。三是人工育苗。选用海上成蜇或人工养殖的成蜇,通过强化培育和繁殖获得优质蜇苗。其蜇苗长至1.5~2厘米以上时,即可作为苗种使用。 三、苗种运输海蜇苗种应选择健康活泼,中央口封闭,伞径2厘米以上的幼蜇。海蜇苗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器具根据气温和路途远近而定,短途运输可使用内壁光滑的各种器具,无需充氧。长途运输一般使用塑料袋充氧方法,伞径2厘米的幼蜇运输密度为600个/升~700个/升,若运输时间较长(5小时以上),应考虑适当降温并降低密度,以保证运输成活率。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光。 四、苗种放养养殖池内浮游生物量是决定海蜇生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海蜇的投放数量应严格控制。目前人工养殖池塘收获的商品海蜇数量一般在27头/亩左右,平均体重5公斤~10公斤,最大体重可达15公斤。因此根据不同伞径规格的苗种成活率的不同,放苗量也不同,一般伞径2厘米左右的幼水母放苗密度为250 只/亩~300只/亩,套养池适当少放。不论何种养殖方式,对海蜇而言最好采取分期放苗轮捕轮放的方式进行。由于海蜇生长迅速,50天左右即可收获,而适合海蜇生长的养殖期在我省可达110天~120天,因此采取轮捕轮放可有效利用养殖水体,提高经济效益。当外界自然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选择近日晴朗无风的天气准备放苗,早晚放苗避开午间阳光直射,当苗种运到池边后,应先将袋口解开,观察苗的活力情况,然后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让苗种适应10 分钟~20分钟,再用小船将苗种运到池塘中间,均匀放入池中。也可将塑料袋放入池水中静置20分钟后,将袋口打开,让池水缓慢流入袋中,10分钟后将幼蜇放入池中即可。如无船将苗种运至池塘中间,可于池塘上风口放苗,操作过程要缓慢进行,以防伤苗。 五、养殖期管理幼蜇投放后,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米以上,并保持池水的肥度,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由于海蜇以水中自产的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且食量很大,而非人工投喂饵料,因此保持水中有大量的浮游动物存在是海蜇正常生长的关键。一般视水质变化情况,每月2~3次追加施入经发酵的鸡粪等有机肥料,施肥量掌握在100公斤/亩左右。在缺乏或不适宜施入有机肥的池塘,可以用无机肥代替,可施入尿素1公斤/亩~2公斤/亩,过磷酸钙2 公斤/亩~4公斤/亩,水色以茶色为好。随着海蜇的生长,其个体不断增大,特别是进入养殖中、后期(即一个月后),海蜇滤水量很大,对水质要求也日趋严格,此时,在进排水不及时、水质相对较差时,极易造成海蜇大量死亡。日换水量小潮时应保持在10%~20%,大潮时应达30%,增大换水量是保证提高产量和回捕率的技术关键之一,但放苗后前10天一般不用换水。海蜇有早晨和傍晚上浮的习性,投放海蜇苗后要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对水中生物量、水质理化因子和海蜇生长进行检查,并将滞留池边的幼蜇送回深水处。夏季高温季节,水温超过28℃时,水体蒸发量较大,ph值升高和突降暴雨等造成池水理化因子变化较大,极易降低海蜇的成活率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尚有待研究。
海蜇人工养殖由于周期短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近几年在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快速发展。
一、池塘的选择和准备海蜇养殖一般选择进排水方便,面积30亩以上的对虾养殖池或蓄水池,水深1.5米以上,池壁陡峭,池底相对较硬。如坡度太缓应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以10目筛绢网顶高出水面30厘米为宜。围网的作用是防止海蜇因风浪、水流等因素被推至浅水处搁浅死亡。野杂鱼、蟹类是海蜇的主要敌害,放苗前要进行彻底清除。一般先注水10厘来~20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100公斤/亩)或漂白粉溶液(30×10-6)。进排水口应设40目~60目筛网,防止野杂鱼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和排水时跑苗,随着苗种个体的生长调整网目的大小。海蜇主要滤食水中小型浮游动物,水中浮游生物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海蜇的成活率和生长,因此需在放苗前10天左右进行肥水,一般每亩投发酵好的鸡粪等有机肥300公斤,视水的肥度可用氮磷比10∶1的氮肥和磷肥作为补充追肥。放苗前应检测水质相关理化因子,海蜇养殖的适温范围是15℃~34℃,最适水温18℃~28℃;适盐范围是8‰~37‰,最适盐度16‰~28‰;ph值为7.5~8.5,无其他污染。 二、苗种来源目前采用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采捕海上自然苗。 二是半人工采苗。即采收海上成熟期的海蜇,通过人工投放附着基的办法获得苗种。三是人工育苗。选用海上成蜇或人工养殖的成蜇,通过强化培育和繁殖获得优质蜇苗。其蜇苗长至1.5~2厘米以上时,即可作为苗种使用。
三、苗种运输海蜇苗种应选择健康活泼,中央口封闭,伞径2厘米以上的幼蜇。海蜇苗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器具根据气温和路途远近而定,短途运输可使用内壁光滑的各种器具,无需充氧。长途运输一般使用塑料袋充氧方法,伞径2厘米的幼蜇运输密度为600个/升~700个/升,若运输时间较长(5小时以上),应考虑适当降温并降低密度,以保证运输成活率。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光。
四、苗种放养养殖池内浮游生物量是决定海蜇生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海蜇的投放数量应严格控制。目前人工养殖池塘收获的商品海蜇数量一般在27头/亩左右,平均体重5公斤~10公斤,最大体重可达15公斤。因此根据不同伞径规格的苗种成活率的不同,放苗量也不同,一般伞径2厘米左右的幼水母放苗密度为250 只/亩~300只/亩,套养池适当少放。不论何种养殖方式,对海蜇而言最好采取分期放苗轮捕轮放的方式进行。由于海蜇生长迅速,50天左右即可收获,而适合海蜇生长的养殖期在我省可达110天~120天,因此采取轮捕轮放可有效利用养殖水体,提高经济效益。当外界自然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选择近日晴朗无风的天气准备放苗,早晚放苗避开午间阳光直射,当苗种运到池边后,应先将袋口解开,观察苗的活力情况,然后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让苗种适应10 分钟~20分钟,再用小船将苗种运到池塘中间,均匀放入池中。也可将塑料袋放入池水中静置20分钟后,将袋口打开,让池水缓慢流入袋中,10分钟后将幼蜇放入池中即可。如无船将苗种运至池塘中间,可于池塘上风口放苗,操作过程要缓慢进行,以防伤苗。
五、养殖期管理幼蜇投放后,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米以上,并保持池水的肥度,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由于海蜇以水中自产的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且食量很大,而非人工投喂饵料,因此保持水中有大量的浮游动物存在是海蜇正常生长的关键。一般视水质变化情况,每月2~3次追加施入经发酵的鸡粪等有机肥料,施肥量掌握在100公斤/亩左右。在缺乏或不适宜施入有机肥的池塘,可以用无机肥代替,可施入尿素1公斤/亩~2公斤/亩,过磷酸钙2 公斤/亩~4公斤/亩,水色以茶色为好。随着海蜇的生长,其个体不断增大,特别是进入养殖中、后期(即一个月后),海蜇滤水量很大,对水质要求也日趋严格,此时,在进排水不及时、水质相对较差时,极易造成海蜇大量死亡。日换水量小潮时应保持在10%~20%,大潮时应达30%,增大换水量是保证提高产量和回捕率的技术关键之一,但放苗后前10天一般不用换水。海蜇有早晨和傍晚上浮的习性,投放海蜇苗后要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对水中生物量、水质理化因子和海蜇生长进行检查,并将滞留池边的幼蜇送回深水处。夏季高温季节,水温超过28℃时,水体蒸发量较大,ph值升高和突降暴雨等造成池水理化因子变化较大,极易降低海蜇的成活率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尚有待研究。
哪里有孔雀养殖场引种热线15615977773 公司网站www.kszqyz.com孔雀的养殖利润比较大,一只孔雀抵得上几十只鸡。孔雀每年下一次蛋,一次大概在25-35枚,孔雀蛋孵化后,一般只要饲养28天就可以当雏雀出售,基本每只可卖160-210元,养殖22个月后可作种雀,每只可卖1000多元。一般的孔雀我们计算利润按组计算,就是一公四母算一组,一组的利润大概在4000-6000元。百鸟之王孔雀已成为特禽养殖的新品种孔雀相对于鸡鸭肉来看,它 的特点是产肉多,全净膛屠宰率达80%,蛋白质含量为28%,脂肪为1%,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野味珍品。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孔雀价格不断提高,商品孔雀每千克160~210元。种孔雀更贵,2-3个月大小的每只价 200~ 400元;1岁龄每只价 700~1000 元。养殖孔雀已成为一项致富新门路。
以上信息由曹先萌自行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金农网”看到的,谢谢
联系地市:山东省梁山县畜牧开发区